褪尽繁华岁月 记录历史沧桑
伫立在连平忠信官陂榕树下秋官第门口的那对石鼓
褪尽繁华岁月记录历史沧桑
连平忠信官陂榕树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自然村,这里聚居着忠信何氏始祖春魁公的后代,这里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据《何氏宗谱》记载,自1636年春魁公觅得忠信官陂村福地,立基创业,迁居榕树下已有几百年的历史,1733年落成的秋官第已成为当地最为标志性的古建筑,古风犹在,余韵尚存,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山墙台阶,这里的一砖一瓦,无一不在诉说着岁月的积淀,一草一木,无一不见证了历史的兴荣。
所谓“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若说秋官第,就不能不说门口这一对石鼓,其历经285年风雨沧桑的洗礼,仍保存完好,令人叹服。如今,这一对石鼓早已不是一对只用来装饰门面的象征,更是凝聚着何氏族人的专属信仰,成为当地特有的文化符号。
何伟朋在讲述石鼓故事。
连平南山公园保存的石鼓。
榕树下人才辈出
相传,明朝崇祯八年即1636年,春魁公随首任连平知州牟应受赴任连平州州署,敕命主薄,力助牟应受知州“肩巨重任,创始经营,清丈巢田,兴学设兵,测壤定赋,百务毕兴”。后来,春魁公在忠信官陂村觅得一福地,立基创业,耕读传家,人才辈出。
据当地何氏族谱记载,榕树下至少走出了20多位官员,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何汪公,其博学多才,尤精文史,为官清廉,颇得民心,曾被诰封中宪大夫、刑部安徽司郎中加二级等,被当时清朝皇帝赐赠“秋官第”牌匾。后1733年建“秋官第”府邸,把御赐“秋官第”牌匾高悬于大门前,以示荣耀。
石鼓的来历
据《周礼》所记,周代有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秋官司寇,执掌刑法,故秋官第多指刑部长官的府邸。如今,以秋官第为名的古建筑不少,浙江绍兴、江苏苏州以及广东恩平一带都存在。与一般府邸相比,官宦府邸多具有规模较大、用材讲究、装饰精细等特点,连平忠信官陂社区榕树下秋官第就是如此,门口这一对石鼓据传还是从浙江运过来的。
今年74岁的何伟朋告诉记者,据老一辈人讲,建秋官第时,何汪公专门从浙江一带购买了由青麻石打磨而成的一对石鼓以及与之配套的石墩,用船运到江西龙南,然后再雇人扛回来,安放在大门两侧,以示尊荣。考虑到石鼓的尊贵,石鼓平时精心保存,秋官第里迎接尊贵客人时才拿出来石墩上面,平时只是用青石板放在石墩上。何伟朋从家里拿出珍藏的石鼓,细心地安放在门口的石墩上,石墩石鼓严丝合缝,二者蚊丝不动,令人啧啧称奇。只不过,历经285年岁月,鼓面已相当光滑。
官宦之家见证
石鼓,是历代功名与权力的标志。相传古代打仗胜利归来的将军,为显耀其赫赫战功,把战鼓置于门前,后来逐渐衍变以石鼓代替,有击鼓、升堂、听政之意,一般只有衙门或官宦之家才可置立,在一些佛教寺庙前立石鼓有驱邪避灾的法力之义。在封建礼制下,由于礼制文化和等级制度的集中体现,“门第”“门户”“门派”等封建思想的滋生,石鼓遂演变成彰显宅主等级差别、身份地位、权利和“非贵即富”的门第象征,以及联姻家庭身份是否匹配的参照物。
不过,从功能上讲,石鼓和门墩都属于门枕石的一种,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个石质的构件,故民间又称石鼓为门鼓、圆鼓子、石镙鼓、石镜等。其作为门台等。石鼓,通常雕饰以葵花、纹头、狮子等。下部雕为须弥座,中间为鼓形,饰以花纹浮雕,上部透雕狮子。作为古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建筑工艺的精华之一,石鼓也与门簪、门槛、门扇、门框一起产生古朴典雅的整体艺术装饰美感,有吉祥、祈福、避邪之象征,并与建筑物相辉映,和谐统一,起到门庭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传统民居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者了解到,连平县南山公园里如今也安放着一对石鼓,其面积比较大,鼓面直径相当于秋官第石鼓的两倍,不过,其石鼓与底座连成一体,不可分离,更令人感到可惜的是,一石鼓鼓面有破损,影响了整体的美观,远不如秋官第的石鼓制作细致精美。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成木源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