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点亮的岁月
在农村生活过的客家人都会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每当夜幕降临,随着“嗤”的一声,母亲划过一根“洋火”,点亮煤油灯(客家人称为“洋油灯”),霎时,屋子里的大小角落就亮堂了,虽然饭桌上没有什么好吃的饭菜,可是我们感觉饭菜香了许多,吃得有滋有味……
以前的客家人,称铁钉为“洋钉”,煤油称为“洋油”,火柴称为“洋火”,一个 “洋”字,体现了它是外来物品,也体现了过去农村的闭塞和落后,生活的困难和拮据。
在过去,煤油灯也被客家人称之为 ——马灯。大多数农村家庭用的煤油灯都是用空瓶子和废旧铁皮盖制成,虽然材料极为简陋,做工极为粗糙,但在没有电灯的年代,灯盏成了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照明工具。还有就是用松树枝、烟骨柴(烟草枝干经过腌制晒干而成)做照明燃料。在解放初期没有通电的农村地区,普遍使用的还是煤油灯,计划经济时期,煤油要按票据到供销社购买,所以会当家的女主人会适时调节灯的亮度,不能太亮。所以那时候有的人用松树枝照明,到了第二天一大早起来鼻孔黑黑的,让人忍俊不禁……
以前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家庭,就用上了带玻璃罩的高档的煤油灯,燃烧较充分,亮度较好,油烟小,还省油。因为“洋火”也是要钱买的,所以小时候经常会因不小心打碎玻璃罩而受到批评、挨揍和挨骂。
在那个年代,煤油灯也成了客家人婚嫁必不可少的物件。所以到现在有些地方也还保留着这种习俗。也许那时候的灯盏就只是为了夜晚女方出嫁时赶路照明,可现在的灯盏却寓意着女方出嫁后,在新家庭添丁发财、日子红红火火!
什么叫挑灯夜战?现在的人是体会感觉不出来的。寂静的夜晚,飘忽的火焰,墙面上映照着斑驳身影,昏光不亮,成了那一代人最为难忘的记忆。不管日子再苦,外面天气再冷,母亲的背影,朗朗上口的童谣,我们就迷迷糊糊地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渐渐地城乡都用上了电,煤油灯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往日里那种烟熏火燎、气味呛鼻的日子“不见了”,完成了“历史使命”的煤油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时过境迁,星斗转移。今天,煤油灯已成为我们难忘的童年记忆。但记忆中的那盏照亮我们童年、给了我们无限快乐和温馨的煤油灯,却永远在我们心中熊熊地燃烧着,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永不会灭!它将伴随我们一生一世,永远照亮我们的人生征程,成为我们人生心中明亮的灯塔!
张运添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