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记和平县城“王文成公祠”

王阳明一生功绩显著,他平伏南赣、浰头山民起义,平灭宁王朱宸濠叛逆有功,使“地方安定”,后奉朝廷之命,征讨广西田州、思恩、断藤少数民族起义,旋凯奏功。1518年,王阳明奏设和平县,让昔日“乱民纷起”之地得一方之安宁,因而备受和平人尊重。1526年,为纪念他,当地建“王文成公祠”,供人缅怀。如今和平县城仍遗留有昔日公祠残存斗门等,成为和平县城一景。


“王文成公祠”昔日的外围墙。

和平首任县令建祠

据《王阳明与和平》(再版)称,和平首任县令刘琰“以文成公平贼建邑”有功,“详请设祠,春秋致祭”。于是,在明嘉靖五年(1526年),刘琰于北楼岗(今和平中学校园内)建立“王文成公祠”,正祠栋宇为一堂三楹,中堂供奉王阳明塑像,左右为两寝宫,正门上方“王文成公祠”横匾。“王文成公祠”建成后,和平老百姓为了纪念王阳明立县之功,每年春秋两季及王阳明九月三十日的诞辰,纷纷携着香纸油烛及祭品前来祭拜,香火不断。

后来,“王文成公祠”曾经多次重修,规模较大的有两次:一次是明朝嘉靖三十七年由县令孙应崧主修,并撰有《重修王文成公报功祠记》;第二次在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由知县邵大成主持。

余姚同乡重修公祠

邵大成是浙江余姚人,与王阳明是同乡,自幼就崇拜王阳明,事事以王阳明为榜样,参拜了“王文成公祠”后,他看“王文成公祠”已衰败,就决心就地捐资重修,并对公祠内外进行扩充,组成重檐抬梁式木质屋架,上盖红绿琉璃瓦,红色园柱、屋架,配以油彩绘藻井,外加檐角飞铃,叮当作响,显得祠宇布局有致,格外肃穆堂皇。

公祠重修后,邵大成又作出“岁春秋仲月上戊日奉支均平银两五两致祭,另士民收祭田租择吉拜祀”的决定。邵大成也专为这次重修撰写了《和平县重修王文成公祠碑记》,在这篇《碑记》中,他除了大赞王阳明建设县治之功外,还提出今后社会各界拜祭文成公,不仅仅要缅怀王阳明设县治的功劳,感谢其恩德,更重要是“祀公以道”,要纪念、学习王阳明“致良知”的心学理念和爱民、亲民的思想。

历任县令祭拜有加

和平的平民百姓怀念王阳明,历任县令对“王文成公祠”更是祭拜有加,一方面率领下属官员参与春秋祭祀;另一方面要亲自拟备祭文,或诗文,对王阳明功德进行褒扬,在七修《和平县志·和平文微》里,仍保留这方面的诗文,其中有光绪十二年(1886年)县令钟锡纶的五言长诗较为突出。

他在诗中颂扬王阳明“道”“功”卓著,因而“姓名古今扬,流芳在青史”,而“自明开县城,文风日渐起,和人景仰公,真将韩苏拟”。意思是,和平自立县之后,教化日深,文明、文化程度日益提高,和平人民祭祀、崇仰王阳明,把他与韩愈、苏东坡相比拟。最后,钟锡纶还表达对王阳明崇拜敬仰之情。

公祠“礼让”新教育

到了1919年,时任和平县长何一鸾积极发展新教育,在当地绅士的支持和赞助下,利用县城小东门的县考棚设立县立和玉初级中学(后改名为和平中学),因课室不够,因而将“王文成公祠”拆除建校舍。说来也巧,1918年上任的何一鸾也是浙江分水县人,其家乡离余姚县不远。1999年出版的《和平教育志》对其作了很高的评价,其地位仅次于兴办义学的首任县令刘琰。除创设和平中学外,仅1919年一年,和平全县还办了国民小学170余所。从1918年上任,至1920年8月离任,何一鸾在任短短3年时间,全县增设小学200余所,办师范讲习所一间。他政绩显著,深受全县绅民爱戴,去任时,全县各界立“去思碑”于和平中学校园,详记其功。

不过,“王文成公祠”虽拆毁,然至今和平中学的围墙仍保留了当年“王文成公祠”斗门的四条柱子,嵌在围墙里,看其可见当年的雄势,很多追寻王阳明足迹的人到和平县城,必到这四条柱子旁留影,以示纪念。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祭祖见闻
下一篇:余光中《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