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围棋高水平赛事获点赞
“万绿湖杯”围棋公开赛圆满落幕
高手云集,河源围棋赛事行稳致远
6月18日下午,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由省棋类协会主办,市围棋协会、河源晚报社承办的广东省第三届体彩公益金“谁是棋王”全民争霸赛暨河源市第一届“万绿湖杯”围棋公开赛在河源奕星棋院落下帷幕。来自江西南昌的业余7段选手陈俊宇,以七轮全胜的优异成绩拔得头筹,在捧走一万元大奖的同时,还获得了“河源棋王”的称号。而去年在“河源晚报杯”围棋公开赛中夺冠的13岁广州选手彭祖豪则夺得亚军。
公开组的选手们在棋盘上博弈。
据了解,本次比赛是我市目前举办的规模较大、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次围棋赛事,比赛分为公开组和少儿组(幼儿组、儿童A组、儿童B组、少年组等),每位选手需进行七场比赛,最终以累计积分等进行排名,每组的前8名将被推荐参加广东省第三届体彩公益金“谁是棋王”全民争霸赛总决赛。比赛吸引了来自省内外的498名选手参赛,其中,少儿组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年仅4岁。
高手云集河源,比赛精彩纷呈
据记者了解,本次报名参加公开组的选手实力,可谓是河源历年围棋赛事最强,不仅有2017年取得中国首届围棋大会业余比赛第二名的江西南昌业余7段棋手陈俊宇,来自深圳的业余6段强豪刘成龙,还有江门名将业余6段棋手黄永汉,以及彭祖豪、宋子然、黄越扬、游瑞鸿等一大批实力超强的业余5段棋手。
少儿组的小选手正在认真下棋。
比赛中,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或端坐长思谨慎落子,或潇洒决绝步步为营,噼啪起伏的落子声,下出了一手又一手好棋,变幻莫测的棋局也让观棋者叹服。每一轮比赛结束之后,不少棋手意犹未尽,又忍不住再战一局,相互交流棋艺,珍惜学习机会。而慕名前来观看比赛的棋友们也团团围住了直播比赛的电视屏幕,享受着难得的精彩时刻。
“能与来自省内外的高手对弈,真的感到十分荣幸。”本土选手在公开组比赛中取得最好成绩的陈华赛后对记者感叹道,今年来河源参赛的选手水平超过以往,让本土棋手有了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也能带动河源围棋整体水平的提升。而且最让人欣喜的是,本次公开组前8名选手都是年轻人,不仅让人看到了年青一代对围棋这一文化的继承,也让人对围棋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棋逢对手,越比赛越兴奋
18日下午四点半左右,经历了近两个小时激烈角逐的陈俊宇最终锁定了胜局,并赢得了“河源棋王”的称号。比赛结束后,陈俊宇告诉记者,自己在朋友圈看到了本次比赛的信息,又刚好是端午假期,于是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搭乘火车来到了河源。“没想到到了河源之后,才发现来参加比赛的还有省内外的诸多高手。”陈俊宇说,自己也参加过不少大大小小的比赛,但是在河源的两天比赛中,与参赛高手的交流切磋,不仅让他收获了不小的进步,也进入了越比赛越兴奋的状态,直到比赛结束后他还意犹未尽。
比赛现场。
此外,河源浓厚的围棋氛围也给第一次来河源的陈俊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今年参加公开组比赛的河源本土选手不多,但是看到参加少儿组比赛的约450名孩子中,绝大部分都是河源本土选手,这触动了从事围棋教学的我。”陈俊宇表示,自己这两天也了解到目前河源围棋培训机构的学员大概有1200人,并且学棋人数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递增,如此高的增速后面,带动的不仅是河源棋手基数的扩大,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好苗子”出现,河源围棋的前景可期。
河源围棋赛事行稳致远,获各方点赞
“与去年的晚报杯比赛相比,今年比赛采用了新的赛制,高段位棋手不再让子,虽然少了一些趣味性,但是专业性更强,更能体现选手的真实水准。”参加过去年“河源晚报杯”围棋公开赛的69岁选手曾志忠表示,在家门口举办越来越专业的围棋赛事,让爱好围棋40多年的他,在参赛丰富自己晚年生活,足不出户欣赏高手对弈的同时,也看到河源本土选手通过交流切磋棋艺得到充实,对他来说就像是一场狂欢。
公开组前三名获奖选手合影。
本次公开组比赛中年龄最小的选手是年仅9岁的麦凯心,小小年纪的她,学棋虽然只有三年时间,但已经是业余5段,先后获得了百灵杯、深圳体彩杯等多个冠军。但与参加其他比赛不同的是,麦凯心这一次并没有选择报名参赛少儿组,而是选择了公开组。“看到前来参加比赛的选手中有很多高手,我也想挑战一下自己。”麦凯心说,尽管七轮比赛下来,自己成绩排在了中后水平,但在比赛和观赛的过程中,她的思维和视野都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同时还交了不少棋友。麦凯心的母亲程女士说:“陪女儿参加比赛最开心的莫过于看到女儿的成长,这次比赛水平相当高,对女儿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希望河源以后能多举办这样的赛事,我们一定会来参加。”
“我陪孩子参加各种大小赛事也有十五六场了,河源的这次赛事,无论是组织效率还是资源整合,都比很多珠三角城市举办的赛事要好。”同样是带着孩子来参赛的子涵(化名)在赛事结束之后说道,最令她感到温馨的是赛事的人性化。赛程安排合理,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让孩子养精蓄锐,同时由于自己是带孩子从佛山赶过来参赛的,比赛结束还要搭乘火车回家,为此,承办方还特意加快了颁奖流程,并帮助他们及时搭上了返程的列车。子涵说,这些细节体现的不仅仅是一项成熟的赛事温情的一面,更是一个城市的人文最动人最有力量的名片。
本报记者 彭茂洋/文 杨志奇/图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