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科技支撑发展 创新驱动未来

科技支撑发展 创新驱动未来

改革开放40年,我市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动能快速崛起

科学转型,支撑发展,创新强市,引领未来。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一批批科技精英扎根河源,用自己的智慧和技术力量助推河源科技创新发展,也让我市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并因此不断地出现了许多的科技创新成果。河源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科技进步史,充分印证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




雅达电子新研发的产品正在紧张生产中。

作为河源最早的一批创业企业,目前,雅达电子已经是电力监控、能耗管理软件研发与运用的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支撑展现本土企业风采

1994年,5个怀揣着梦想的有志年轻人回到河源,准备在这个年轻而又充满机遇的地方干出一番事业。当时,5个年轻人经过反复考察和讨论,把创业的方向瞄准电子电力行业,首战决定从“电子系统自动化变送器”入手。想法确定后,说干就干,5人中唯一有相关学历基础的汤晓宇成为了公司的先锋军。为了研发“变送器”,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就这样不眠不休地研究了3个月,最终把第一台样机研发了出来,在通过行业检测部门的认证后,顺利拿到了广东雅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达电子)的第一桶金。

“那时,国家正值改革开放,电子电力行业所需的设备产品十分紧缺,所以,我们的产品是赶上了这一波的大浪潮。”汤晓宇说,尝到了研发的甜头,所有人都心潮澎湃,1995年大家就制订好了销售目标,计划在5年内突破1000万。而紧接着企业却迎来了国家对行业的治理整顿,雅达电子也因此受到了影响,没有完成目标任务。

此时,汤晓宇他们却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对公司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制,通过员工持股激发全体人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随后将目光投向了蓬勃发展的通讯行业。“2004年,现有的研发技术并不能满足公司的发展,我们急需一次新的技术变革,通讯行业的变送器是当时紧缺的,所以我们决定往这个方向走。”正是这个决定,让雅达电子步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而他们也因此收获了以华为、中兴、大唐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电信龙头企业订单,伴随着这些电信企业的发展,雅达电子也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并于2014年完成新三板上市。

雅达电子作为河源最早的一批创业企业,目前,已经从最初的电力元部件制造,升级为集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智能变配电监控管理系统、智慧园区路灯管理平台、数据中心电源管理系统等各种电力监控、能耗管理软件研发与运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客户群体也进一步扩展到阿里巴巴、腾讯、广州地铁等上千家国内外企业,展现出了河源本土企业的风采。

有数据统计,雅达电子成立以来,共申请专利141个,其中,发明专利61个,实用新型专利64个,外观专利16个,目前,已有84个专利授权通过,其中,发明专利8个,实用新型60个,外观16个。

创新驱动打造行业名片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的发展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瓶颈期和机遇期。在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河源也有不少企业积极加强创新投入,增加技术储备,最终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西可通信(河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我们2004年刚刚落户河源的时候,主要业务还是对手机整机的组装生产。随着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的战略需要,让我们意识到,只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打造完整的手机产业链,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西可通信(河源)公司副总经理邓涛告诉记者,在河源发展的14年间,企业一直坚持科技创新,全面推动自动化设备改造。其中,最典型的成就便是自主开发了手机自动测试线,将以往需要4个人完成的测试任务,缩减至0.5个,完成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双提升。同时,打破国外垄断的MES制造执行系统,该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包括制造数据管理、生产调度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等多个管理模块,监控每个生产环节,能有效管控手机序列号以及手机物料,防止手机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MEI)的重号和物料出错。

目前,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了集手机整机生产、SMT贴片工艺、精密工模具制造、摄像模组、微电机马达、FPC柔性线路板、新型电子元器件配套产品、大数据等产品于一身的手机行业的翘楚,不断收到华为、中兴和国外手机制造企业的订单,成为河源手机产业的一张名片。

科技服务平台助力现代河源发展

2013年7月,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将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上升为广东全省战略,我市的科技发展再度迎来了新一轮的政策红利。2014年7月11日,河源市首家与高校联合共建的产学研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河源广工大研究院)正式成立,成为了粤东西北地区设立的首个协同创新研究院。

“其实,河源作为粤东西北的重要城市,营商环境和发展潜力都很大。”河源广工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谭台哲介绍,河源广工大研究院成立后,积极以“协同创新,服务河源产业转型升级”为宗旨,通过技术服务、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和打造孵化平台等方式,依托研究院研发平台和人才,并引进包括清华大学、中科院、中山大学等外部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项目60余项,累计入孵企业106家,成功孵化规模企业8家,辅导入孵企业成功挂牌新四板15家(占河源总量50%),辅导入孵企业累计申报知识产权数量达148件(发明专利57件)。河源广工大研究院先后协助河源获批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东源县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等5个“国字号”称号。

谭台哲表示,接下来,河源广工大研究院还会进一步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于一体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力助推河源经济社会振兴发展。

科技创新助推河源跨越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河源创新也不断展现成果。从2002年至2018年10月,我市申请专利共有17527件,授权专利有8641件。仅在今年1-10月,全市专利申请量4737件,同比增长51.39%,其中发明专利807件,同比增长232.1%。专利授权量1994件,同比增长28.73%,其中发明专利88件,同比增长62.96%。PCT专利23件,同比增长666.67%,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26件。

据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我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3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预计达141家,推荐2家企业申报省级创新型企业认定、7家企业申报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企业申报省科学技术奖。此外,还开展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认定工作,154家企业通过评价认定。新认定省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实现了我市省企业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新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推荐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家、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0家,新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市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21家,9家企业自建研发机构完成备案登记,规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比例预计达25%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

据了解,为了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我市还修订完善激励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2018年度落实企业扶持资金累计达7000多万元。推进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和提质增效,新增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申报国家星创天地备案2家、省级星创天地备案14家。同时,通过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有57家企业通过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参与评级,授信总额度2.41亿元,19家企业获得贷款共计7250万元。

本报记者 吴文婷 彭茂洋






上一篇: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城镇化建设阔步前行,百姓安居乐业新画卷不断呈现
下一篇:深圳南山区派驻连平扶贫工作组帮助4888名贫困人口达到预脱贫目标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