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自然环境普遍缺碘 家庭应重视科学补碘
本报讯 记者 彭茂洋 5月15日是我国第26个“防治碘缺乏病日”,当晚,市卫健局联合市工信局、市发改局、市市场监管局等10个部门,在市区客家文化公园西门开展以“科学补碘益智,健康扶贫利民”为主题的第26个“防治碘缺乏病日”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宣传人员向前来咨询的广大市民讲解碘缺乏病的病因、危害及防治知识,针对不同人群普及科学补碘知识,提高群众对科学补碘的全面认识,此次活动共派发各类宣传资料2000余份。
记者了解到,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和亚临床克汀病、单纯性聋哑、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等,碘缺乏病实质上属于微营养素营养不良,主要发生于特定的碘缺乏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在我国被列为地方病之一,是国家关注和限期消除的疾病之一。本次活动的举办旨在落实国家9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2019年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的通知》和广东省10部门印发的《广东省地方病防治专项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0)》的要求,解决因病致贫问题,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可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此外,根据我市2017年水碘含量调查结果显示,102个乡镇水碘中位数均小于10μg/L,这表明我市的自然环境中普遍缺碘。2018年,我市碘缺乏病监测结果显示,部分县区孕妇尿碘中位数低于正常值,提示需加强补碘,开展防治碘缺乏病工作十分必要。碘缺乏病是可以预防的,最简便、安全、有效的预防方式是食用碘盐。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