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干部唐莉:4户15人,一个也不能少
16日,被洪水肆虐后的龙川细坳镇,迎来一个难得的晴好天气。离圩镇7公里远的半径村,处处可见灾后复产的人们。41岁的贫困户李爱华拖着伤残的右手,吃力地清理着屋后半人深的黄泥。见他家人手不够,村里后备干部“育苗工程”培育对象、预备党员唐莉主动赶过来帮忙,汗水湿透衣背也顾不上休息。
唐莉帮贫困户李爱华清扫黄泥。
李爱华的母亲马阿婆见状,递过一杯热茶,半是埋怨半是心痛地说:“阿妹啊,歇歇,莫累坏了!你可是我们这板昌片桥头5户人家的‘主心骨’,这重建家园也离不开你啊!”
说起唐莉,马阿婆直夸她这个村干部好,虽说是从湖南远嫁细坳的外地媳妇,但她干事风风火火,待人极好,一有困难大伙第一时间会想到她,都很信服她。在这次救灾过程中,村干部唐莉带领当地村民积极展开自救,4户15人,一个都没有少,一户也没有落下,全部平平安安。
半径村地处半山腰,地形复杂,全村100多户,居住较为分散,且多是“三留守”(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在家,尤其是板昌片桥头李良铭家,只有85岁的李良铭和82岁的卢玉凤两位老人在家守着两层混凝土结构房。
唐莉家是两层半的混凝土结构房,建于2014年,紧靠公路不靠山,相对于其他民居来说,比较安全。在接到暴雨将袭半径的预警通知时,半径村积极调配,就近转移安置,一旦出现险情,板昌片桥头5户人家就临时安置到唐莉家里。
12日晚上10时29分,正在群众家冒雨部置转移工作的唐莉接到半径村支书电话,称贫困户李爱华一家住的地方靠近山边,要提醒他们家注意安全。
雨一直下,过了一会儿,板昌片桥头周围山体突然传来了一阵沉闷的轰隆隆声,由于雨势较大,不知道是雷声还是塌方声,今年70多岁的马阿婆也感到有些害怕。为了安全起见,李爱华和马阿婆领着两个小孩冒雨转移到唐莉家。这时,外边又响起了一阵阵轰隆隆的声音,唐莉家附近的公路出现了塌方,通往半径村委会的公路被切断,唐莉见状赶到一路之隔的李良铭家,叫醒熟睡中的两位老人并带到自己家里避难。邻居杨水霞带着9岁的女儿也来到她家呆在一起。
这么多人来避难,家里一下子热闹起来,细心的唐莉却发现,离家仅200米远的李思凡一家7口人却没有一人过来,正担心着,突然,唐莉的手机响了。一看是李思凡,马上接听,然惊喜尚未持续半秒,心再次被提到嗓子眼,除了哗哗的雨声和沉闷的轰隆隆声外,手机里李思凡的声音很是微弱,好像被泥土压着,气喘吁吁。李思凡年过古稀,两位老人带着5个孙子孙女在家,若出问题,那可是7条人命啊!唐莉立马拿了把雨伞就往门外冲去,连丈夫李煌胜也没拦住。
跑到公路上,通往李思凡家的路已被黄泥塞得严严实实,唐莉刚踩了几脚,泥土已没至膝盖,她感觉身子不受控制,顺着泥土往山下移动,幸亏被赶过来的丈夫李煌胜一把抓住,才脱离险地。情急之下唐莉打电话试图向村委会求援,可惜电话已无法拨出,连续发了多次信息也没成功,板昌片桥头已成“孤岛”。
不能坐地待援!在唐莉家避险的李思凡的弟弟李浪涛问可否从河边田埂上走过去。唐莉决定试一试,3人一道冒雨前行。依赖地形熟,李煌胜在前面探路,李浪涛在后。由于雨势较大,河水湍急,河畔田埂也堆积了齐腰深的黄泥,趟不过去,无奈之下,3人只好一点点从黄泥堆上爬过去。幸亏李煌胜地形熟悉,好几次都有惊无险。
20多分钟后,3人满身污泥赶到李思凡家,屋里屋外却不见一个人。唐莉3人顺着公路继续往前寻找,趟过没过大腿的黄泥,最后在400米远的村里一退休老干部家里找到李思凡一家7口!唐莉的一颗悬着的心才最终放下。
唐莉3人仍沿原路涉险返回家中。当听到李思凡一家平安的消息时,在唐莉家避险的村民都放下心来了。
第二天,唐莉又投入到救灾复产工作中,在翻山越岭给村里一些受灾户发放救灾物资时,由于山路湿滑,她还摔了一跤,右胳膊肘擦破了皮,但她顾不上包扎,又继续前进。
像这样的洪灾,唐莉坦言,她也从来没有遇到过。当记者问她是什么让她有勇气涉险去寻找李思凡一家人时,唐莉说:“我是一名村干部!村委把重担交付于我,就要想办法完成。再说,大灾大难面前,群众有困难,干部咋能不向前?”
本报记者 张涛 吴文婷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