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网约护士”模式好,监管待加强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6省市开始试点。用户足不出户、护士上门护理的“网约护士”或称“滴滴打针”的模式受到许多人关注,目前市面上也已经出了近十款功能类似的软件平台。

跟“互联网+医生”的网上问诊不同,“网约护士”需要到现场实施,自诞生以来一直不愠不火,这种做法备受争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亿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有1.5亿,占老年人总数的65%。我国注册护士有380万,这一比例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远远不足,可见,护士资源缺乏岌岌可危。许多空巢、失能老人群体无法及时到医院就医,也就“孵化”了“网约护士”这个新兴行业。

但值得肯定的是,在当下护士资源如此匮乏的情况下,能够采取“互联网+”形式让有限的护士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提高护理服务能力,解决及满足一部分人群无需上医院就能得到就医的需求,这不失为解决护理服务供需不均的办法之一。

其实,“网约护士”已经不是新鲜事,早在此前,针对市场需求,已有多家企业瞄准市场开发了类似手机软件。不过,由于大家对这种服务需求看法不一,这些平台上线后一些服务事项也备受质疑,最终不了了之。

“网约护士”这个行业刚刚兴起,大家自然对医疗服务的安全性、本身护士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医疗服务的质量有所质疑,比如护士对医疗质量的把控及熟悉度,护士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问题,服务质量保障及后续维权等等,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网约平台能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但部分“网约护士”平台并不是以医疗机构为主体的,这让人们对可能存在的医疗风险和纠纷处理有些担忧。尽管平台声称护士资质在注册时已经通过审核,但难免会有平台在过了前期的推广期后,就会放松对护士资质的审核,谁能保障这些审核是否会变成“马虎应付”。

另外,在“网约护士”平台提供相关的上门医疗服务时,双方一旦在这期间出现医疗纠纷,该如何通过制度保障来确保双方之间的合法利益呢?毕竟,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并非在医疗机构,而是在患者家里。

笔者认为,当下监管部门应该提前介入监管,对平台资质、护士注册资质审核进行监督,同时对平台所出单的医疗服务过程该如何保障患者与护士之间的合法权益进行指引,并出台相关的过渡性意见,让这个行业更好、更稳地发展下去,让“互联网+”也能发挥老有所“医”的作用。

吴奕镇






上一篇:美丽家园在眼前 乡村振兴再出发
下一篇:九部门向就业性别歧视“亮剑”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