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文物表情包走红

彩陶瓶上,脸部“伸出”了舌头,并配文“略略略”;猪面纹彩陶壶上,眼睛“转”了起来,配文“容我想想”……近日,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一组文物表情包在网上走红。博物馆负责人称,表情包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举措之一,希望通过此举让大家更了解文物。(据光明日报报道)

“黑科技”让文物进入眼球

放置在博物馆并被封起来的文物,经过简单的标注相关情况后,这种常规的做法对于如今的大众而言,自然是枯燥无味无法吸引大家眼球。游客更多的是想走进这些文物,了解其背后发生过怎样的故事。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文物表情包举措并非首创,早前,新华社曾通过H5的形式让历代人物、文物通过动画及对话形式展示,央视《国家宝藏》则让每件文物绑定一位与之气质相符的明星嘉宾,通过他们的口吻娓娓道来讲述文物传奇的前世。

文物是见证历史、见证发展、反映国情民情的见证物。文物活起来,最主要还是要靠创新技术手段与挖掘背后的故事。立足当下需要这类具有“工匠精神”的挖掘者、创新者,当文物故事和文物工作与时代精神找到了契合点,找到符合当代人口味的兴趣点、眼球点,那这件文物自然能够进入眼球。

吴奕镇

文物活化需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一组文物表情包走红,无疑是在故宫博物院推出系列爆红文创产品后,为文物的活化利用又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就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积淀而言,文物的活化利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仅仅是依靠故宫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等机构是难以支撑的。

文物作为文化的承载体,相关机构在活化利用过程中,除了应统筹好保护利用关系,注重当代设计相融合,并通过互联网等路径扩大传播和影响力,还应该注重拓宽文物保护的路径,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既要依靠社会力量汲取更多的动力及创意,也要避免同质化的发展趋势。只有更好地将成百上千年的历史文物与现代人生活对接,让普通消费者感受到传统文化气息,文物部门才能在“守土尽责”的同时,彰显文物保护的价值,让保护成果惠及人民。

彭茂洋

文物“活”起来应坚守底线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物传播的手段也愈发丰富起来,文物“走出”了文博机构,走下了“神坛”,走向了大众的视野,俘获大众的眼球。近日,甘肃省博物馆文物表情包的走红也是一种“让文物活起来”的手段之一。

随着网络营销的日趋激烈,在推广文物的过程中不能过度重视流量,也不能放任消费主义,更不能走上“娱乐至死”的道路。虽然“网红”出现后,文物或者博物馆会增加曝光量,但博物馆是神圣的,是历史文物的承载者,人们应该去了解博物馆深邃的、丰富的内涵,而不是看热闹一样“一闪而过”。过分的世俗化,或者说“娱乐至死”,不是博物馆的方向。“网红文物”应该只是一个开始,更应该做的是吸引受众不断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让年轻人打开尘封的历史,解读经典的文化,让文化遗产资源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喧嚣,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个误区。因此,在文物传播中要把握住变与不变的关系,采取现代化的表达,坚守底线,让文物的“活”更有内涵。

张涛






上一篇:重拳整治“吃人”的非法网贷
下一篇:一把伞送出一个城市的温度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