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一把伞送出一个城市的温度

22日下午,在市区胜利大桥附近的红绿灯出现了这样一幕让人感动的画面:三位交警在大雨中执勤,热心市民从家中拿来几把伞送到交警的手中后离去,随后交警又将雨伞转送给了路人。

当日下午4时许,正是周边学校放学的高峰期,河源市交警支队江东大队队员黄粤军、刘聪、田园正在建设大道与河义路交会处的红绿灯执勤疏导交通。面对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和强降雨,他们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为了确保道路交通畅通和安全,他们没带雨具,只能冒着倾盆大雨,用那娴熟的指挥手势,有条不紊地指挥路口车辆、行人安全有序通过,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

每个城市的道路安全都离不开交警的无私奉献,他们不求回报,风雨无阻,坚守岗位,履行职责,维护着交通秩序,保护市民的出行安全。而在大雨中执勤的交警,是把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无私奉献给了公众。他们的敬业精神,无可挑剔;他们的理想和信仰,就是让大雨检验和锻造的。

作为交警,只有拥有强烈的责任心,才能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绝不会有丝毫疏忽;才能作为每一位交警的一面镜子,激励和鞭策他们坚定理想信仰不动摇,才能让人民用满意或不满意进行公开评价,才能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漫漫人生,路上人来人往,行色匆匆,也许,能记住这三名交警的人不多,但这刻,他们让大家看到了敬业的具体模样。

交警的敬业,群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有了暖心的一幕——一位女子骑摩托车从家中出发遇到他们,又折回家中拿来三把雨伞交到他们的手中,随后离去。虽然监控中看不清这个女子的脸,但她一定是面慈心善的美人。正如交警黄粤军说,当时他本能地接过伞,谢谢都没来得及说,她的行动让他觉得很暖心。

而更让人暖心的是,撑着伞在雨中执勤的交警随后发现没带雨具的群众,又把雨伞转送了出去,自己又一次泡在雨中,直到执勤结束。城市在大雨中模糊了轮廓,他们的身影却分外抢眼。

雨中人生大抵都是这样,凉意中充满了暖意,风雨归人,雨伞下,交警因群众而温暖,群众因交警而暖心。路上好像也没有那么冷。一送一转,小小的举动,暖和了多少人的心,更让人感动的是,温暖还在蔓延。采访结束的记者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条征集100把爱心雨伞送给雨中坚守岗位的交警、环卫工人等工作人员的信息,仅几分钟,就有爱心市民认捐这100把爱心雨伞,请记者代表他把雨伞送到交警、环卫工人等工作人员的手中。

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速度”与“高度”,也需要“温度”。城市的温度与市民幸福指数紧密相连,城市的温度暖不暖,是检验政绩的标尺,衡量发展的天平。有温度的城市,不管这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它都是一座值得留恋和向往的城市,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的软实力。

那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笔者认为,除了幸福感和文化底蕴外,一座城市的温度来自于一座城市的人所传递的元素,也在于生活中的细节与瞬间。是的,每一位市民都不是“城市温度”的旁观者,而是创建的主体。这个社会之所以如此温暖,最关键就是在平凡的小事中,用真情在做、用爱心在做,从而感动身边的人。当暴风骤雨来时,当严寒来袭时,每个人都渴望更多温暖。很多默默无闻地为城市公共服务作贡献的劳动者,他们更需要“温暖”。像那名女子一样,给雨中的交警送把伞,或在严寒中给流浪者送上一杯热开水等,都是爱心之举,都是在给城市添温。

多些“温暖”的细节,城市才会有“家”的感觉和向往。如今的河源,从一个人到一家人,一个群体到城市的市民,“温度”持续不断。在颜值不断提高的同时,城市温度也在加速升温。

发展有“热度”,城市有“温度”,河源这座城市,未来可期。

郑婷影






上一篇:文物表情包走红
下一篇:有偿删帖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