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周末时评 > 阅读新闻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拒绝带病生存

近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办公室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但是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也就是说,居民大致有8年多的时间带病生存。

此外,截止2018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65岁及以上人口约1.67亿,根据全国老龄办2018年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报告,中国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约占老人总数的18.3%,有4000多万人。

平均预期寿命是一个平均数,其提升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是文明提升的一个显著标志。不过,笔者更关注的是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也就是说,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健康地活着,没有失能,或者即便是轻微失能,但生活还能基本自理,没有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

如何才能实现呢?从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取决于你个人的生活方式——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发布就是这一目的,“健康中国行动”提出要开展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用运动促进健康。

注重科学传播和引导,让人们从小就开始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科学观念和行为上传播和指引人们为缩短预期寿命与健康预期寿命的差距而努力,这是任重道远的事业,也是最珍贵的事业,人们不仅要达到预期的寿命,还要让预期寿命与健康预期寿命的差值尽可能地缩小,这个差距越小,人们生活得越幸福。

老有所养一直是社会文明所追求的目标,但从“8年多的时间带病生存”这一统计数据中,我们知道,老有善养更是与今天人类社会进入生态文明社会高度兼容和融合的体现,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善养”的主体仍然是家庭,是子女,这一传统的方式也更符合中国老年人的内心归属期盼,能够让老年人感到晚年幸福的还是来自家庭的和睦与温暖。所以,作为晚辈,给予老人的除了物质“赡养”,更需要精神“颐养”,陪伴老人,关怀老人,帮助他们排解孤独,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宽慰,才能真正老有所养。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们都会有老去的一天,可能会行动不便甚至无法自理,谁来照护?如何照护?该如何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让每一个人的老年过得安稳踏实呢?这是快速老龄化的当下,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承认的是,我国老年健康工作难点突出,其中最主要、最大的难点是老年健康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医疗护理服务,这是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这个需求有多大,从医院就诊人群里众多的白发老人便可见一斑。为了获得相对较好的医疗和照护服务,不少医院甚至出现“压床养老”的现象,沦为“养老院”。患病的老人把医院当成家,这一现象造成医疗资源严重浪费,不利于医养的科学结合。笔者认为,高水平的医养结合应该是以养促医,以医助养,推动医疗的前端化,将更多资源用于治小病、促保健。同时,要以专业化的医疗机构支撑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在这一点上,中国做了不少探索。2019年2月,国家卫健委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6地,率先试点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尝试利用护士的下班及休息时间,提供上门护理服务,这一服务正在为越来越多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

其实,为了应对中国老龄化的深度和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得到善养,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作为一个文明的社会,我们愿意不断创造条件,让所有老人善养善终。

郑婷影






上一篇:瓜农制止偷瓜倒赔300 元
下一篇:春天来了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