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貌换新颜提升幸福感 “百街千巷”改造工程稳步推进
近年来,随着我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也发生着迅速的变化,不断刷新每一个河源人对这座千年古邑的认知。但是,在城市建设不断前行的同时,我市也并未遗忘那些给老河源人带来种种情愫和记忆的老街旧巷。
2018年,市政府把市区“百街千巷”改造提升项目纳入了十件民生实事,通过对市区的各老街旧巷进行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随着这一民生工程的稳步推进,城区不少老街旧貌换新颜,散发出新的活力,让河源这座城市绽放出更加美丽耀眼的新光彩。
老街旧巷承载着记忆 也曾让居民有苦难言
凯东巷位于市区凯丰路东边、沿江路北边,全长约300米、宽5米,道路两侧为居民住房和单位围墙,由于建设于建市初期,道路规划不尽合理,曾经多年未设置人行道,车辆乱停乱放现象突出。2018年,凯东巷被纳入城市“百街千巷”提质试点工程后,累计投入资金30多万元翻新了路面、改造了人行道、疏通了排水管道、安装了路灯、修补了破损的围墙,还为供电设施增加了围挡,并将裸露在外的围墙上增添了带有客家文化元素和传统文化的公益广告。
源城区环城东路俗称水果街,如今这里路面宽敞,人行道、LED路灯、绿化树等一应俱全,停车位、垃圾桶等公共配套设施也得到了完善,展现出宜居宜商的新面貌。可是在升级改造前,“平时一小堵,过节必大堵;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却是该路的真实写照。“改造前就是‘脏乱差’,晚上又是漆黑一片。”市民廖女士告诉记者,经过改造,街道铺上了柏油,灯光也亮了很多,环境和卫生都有了极大的改善。
完善功能配套 彰显城市品位
除了对老旧街道进行升级改造之外,完善街区功能配套、彰显城市特色也是“百街千巷”改造提升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曾几何时,在老城中山公园游玩的市民便知道,作为老城居民最重要的休闲场所,内急却没有公厕的问题一直是附近居民的心头之痛。但随着“百街千巷”改造工程的开展,中山公园旁边的月亮广场(公园东路和公园西路交会处)不仅告别了过去的杂乱无章,还迎来了一座集公厕、书吧、茶水供应、便民充电、免费WiFi为一体的城市公舍。
“在这里建起了这样一座公舍,不仅不用再去周边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机构找厕所,还多了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他非常支持政府完善城市配套的举措,也希望政府能加大力度推进这些民生实事的开展,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
3年将整治街巷1234条
从凯东巷到水果街,再到月亮广场,这些市区老街旧巷的华丽转变,仅仅只是我市大力优化城市环境的一个缩影。据记者了解,我市计划用3年时间(2018—2020年)实施中心城区“百街千巷”综合整治工程,逐步对中心城区1234条普通街巷进行综合整治,同时每年打造1个示范街巷。其中,源城计划3年内对上城街道、新江街道、东埔街道、源西街道及源南镇辖区内的1058条街巷进行综合整治,从而实现“街巷整洁有序、服务便民完善、形象美观大方、文化彰显特色”的整治目标。
“2018年,我们已经针对349条街巷进行施工建设,目前已经完成了3个试点工程,其他的项目已经进入了施工准备阶段,计划春节后全面铺开建设。”源城区建设局工程师肖素威说,在改造的过程中,还将考虑引入社会资本,探索居民、企业、政府多赢合作模式,注入特色产业,着力打造老城特色文化街区,进一步凸显河源别样的记忆和文化内涵。
“百街千巷”改造提升项目作为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重要抓手,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目前,我市已完成普通街巷城市设计导则制定,改造提升市区背街小巷共452条,改造市区水漫点共47个。
本报记者 彭茂洋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