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市委七届六次全会部署九项重点工作

市委七届六次全会部署九项重点工作

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用心用情用功打造人民幸福心城

昨日,市委七届六次全会召开。会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丁红都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向全会作了工作报告。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河源振兴发展提效破局之年。全会报告提出了今年市委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对今年重点工作作了九方面的具体部署,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奋力推动“示范区”“排头兵”建设提效破局。

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2019年重点工作



2018年成绩单

昨日召开的市委七届六次全会回顾总结了2018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据悉,2018年,我市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全年工作主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李希书记关于河源工作的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攻坚克难,奋发有为,推动全市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提质。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平安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超全国平均水平,为2019年提效破局打下了良好基础。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预计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002亿元、同比增长6.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7亿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29.6亿元、增长8.8%,外贸进出口总值270.6亿元、增长3.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95亿元、增长8.1%,全年接待入市游客3587万人次、增长12.1%,实现旅游总收入316.7亿元、增长16.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36元、增长9.1%;其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11元、增长9.1%,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4.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以内。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10.8:38.1:51.1,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8.1%和52.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3%。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0.39%。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3家、存量达141家。新增限额以上贸易业单位118家。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58万户、增长5.8%。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50亿元、增长7.5%,占GDP比重达65%。

●高标准推进园区和项目建设

(1)工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7.8%、15%、10%,增速均在全省排名前列;

(2)园区提质增效明显,园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超250亿元,增长7.8%;深圳对口帮扶产业共建园区完成产业转移项目54个,已落地建设的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48个,完成率240%,排名全省第一位;

(3)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50亿元,全年动工项目206个,投资总额955.4亿元。

●狠抓重点领域改革攻坚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为企业减负超40亿元,化解非商品房库存2.29万平方米,完成交通基础建设投资108亿元,武深高速连平段建成通车;

(2)关键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顺利完成;率先完成农信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任务;完成13家企业的政企事企脱钩工作;

(3)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投资审批事项由123项压减至70项;成为全省“数字政府”改革政务云建设试点市;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4个工作日内,商事登记便利度全省排名第四。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创新发展取得实效;

(2)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全市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增长51.4%、28.7%和63.9%;扶持科技企业资金7000多万元;

(3)质量强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和平猕猴桃”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1)脱贫攻坚战取得实质成效。新增1.47万相对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

(2)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蓬勃开展,完成自然村道路硬化1629公里,建成污水处理设施32座、垃圾收集点6324个、卫生站184个;解决99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79公里,完成省下达的2978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3)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完成1251个信用村和乡村金融服务站建设,行政村覆盖率100%;

(4)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发力。新增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成农产品种植养殖企业质量安全示范点65个,新增省名牌产品12个。

●狠抓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

生态环境质量居全省前列;

实现地表水水质优良率100%,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全省排名第一;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5.6%,居全省第二;

关停、取缔、整改企业209家;

完成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造林任务12.21万亩、生态景观林带任务3800亩。

本报记者 刘曦






上一篇: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峰会在我市盛大启幕
下一篇:市委七届六次全会与会人员分组讨论全会报告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