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瑰宝》播出引热议 盼更多非遗“活化”
本报讯 记者 刘曦 1月31日晚,由市委宣传部策划指导、联合河源广播电视台出品的大型人文纪录片《南粤瑰宝》第一季《非遗传奇》的第一集《布衣风雅》,在河源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布衣风雅》在播出后引起了众人的热议,众人纷纷对墩头蓝的纺织技艺表示赞叹,并期待看到我市更多的非遗“活化”起来,为更多的人知晓。


《非遗传奇》以“布衣风雅”“匠心独运”“五味入心”“添丁喜礼”“戏有大千”“丰年起舞”六个主题,将静态的非遗和鲜活的日常连接在一起,讲述非遗故事和非凡匠心。31日晚播出的《布衣风雅》以享誉客家地区的布料——墩头蓝为拍摄载体,以墩头村人还原墩头蓝织染工艺为线索,讲述他们探索墩头蓝新的艺术呈现,活化传统技艺的故事,从而揭示“墩头蓝”所承载的客家文化精髓。该集曾在2018年11月举行的第五届深圳青年影像节中,荣获了最佳社会类纪录片作品奖。组委会对这部片子的评语是:影片用非遗传人背后的鲜活故事,以小视角切入,情感极富张力,彰显了优秀记录品质,并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
在观看了《布衣风雅》后,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李燕感到非常震撼,心情非常激动。作为一名非遗保护者,她说,将非遗文化做成纪录片,“活化”非遗文化,对今后的非遗传承发展将有极大的帮助。李燕说,她一直关注并参与 “墩头蓝”非遗文化项目的保护工作,纪录片中“墩头蓝”亮相“岭南衣橱——穿在身上的非遗展”的活动她也亲身参与了,今年我市文化部门将推动“墩头蓝”申报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她表示,《南粤瑰宝》的推出,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市非遗文化,更好地推动非遗文化项目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市民刘女士刚从深圳回来河源,她通过手机观看了《布衣风雅》,为其中传统的纺织技艺感到震撼。她说,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中,很多传统的技艺都渐渐失传了,虽然是一名河源人,但她也丝毫没想到原来自己生活的土地上还有如此奇妙的项目。“希望能看到更多的非遗文化走上荧屏,让大家都知道。”
据悉,《南粤瑰宝》第一季将在河源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公共频道高标清同步、河源发布、河源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继续播出。今晚将播出第二集《匠心独运》,讲述了“泥鸡”、“打席”、“客家金狮狮头”和“铁锅”四个非遗项目的传统技艺,展现精湛的客家工艺,和背后的匠心精神,反映河源客家人丰富的生产创造。敬请市民关注。
知识链接:
【非遗档案】
“墩头蓝”
墩头蓝,明清以来和平县彭寨镇墩头村的传统布艺。当地人采用独特工序,将本地天然植物大青叶制作成染料,运用先进的织布技术和耕纺、织染技艺,制作出一种独具特色的纯天然蓝色家机布料。因出产于墩头而得名“墩头蓝”。
“泥鸡”
和平泥鸡作为一种儿童玩具出现于和平县民间,特别在解放初期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更是在和平县以及江西三南(赣南、龙南、定南)地区盛极一时。据专家推测,和平泥鸡的原形极有可能是中国古老乐器"埙"的一个支流,由"埙"发展而来。
“打席”
相传在元末明初,和平县林寨镇乌石村开基祖从龙川县迁徙至和平县高石镇(即林寨镇的乌石村),见此地处处沼泽地连片生长着绿油油的淡水草,于是就地取材,制作席床,兴起“打席”手工业。从此,“打席”这一手工艺世代传承。乌石村民为了感恩先祖和传承“打席”手工艺,每逢农历九月廿九日便欢聚一堂,庆贺“席床”生日。这一天,林寨镇乌石村民比试“打席”手艺、演练席拳棍术、举办家宴、吟诵歌谣,形成了属于林寨镇乌石村民特殊的节日。
“客家金狮狮头”
舞狮是客家人逢年过节世代相传的喜庆活动节目,要舞狮就离不开狮头的道具的制作。龙川黎咀镇户口村丘氏制作的金狮狮头名扬全国畅销国内外。这道传统工艺始于1876年,今年90岁的丘俊老先生是第三代传承人,现在丘老先生制作较多的是瑞狮和瑞狮唐僧师徒四人脸谱,丘老描绘的作品层次分明惟妙惟肖,一个人完成整套作品需三至四个月,实属不易。
“铁锅”
紫金县有适合铸造铁锅的矿产,先民采矿炼铁,用来铸造铁锅,该铁锅能不断释放出人体所需的铁元素,将当地的优质生铁与特有的冶铸技术“联姻”,就诞生了“紫金铁锅”。紫金铁锅采用特有的传统技术铸造而成,具有韧性好、不生锈、光滑油润、美观耐用等特点,在高温300摄氏度下泼水骤冷而不开裂。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