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砥砺奋进七十载 策马奔腾再奋蹄——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源经济发展综述

开篇语

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70周年华诞!7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河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项项民生政策接连出台,一桩桩民生实事落地开花,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也不断提升。

今起,本报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报道,讲述河源大地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讴歌河源人民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献礼祖国,祝福祖国。以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河源推进“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提效破局逐梦前行!

河源,地处粤北山区的客家城市,尽管周围山峰纵横,却遮不住河源人民谋发展的锐利目光,挡不住河源人干事创业的激情。岁月的流转,记录着巨大的历史性跨越。

70年来,河源从山区县城到地级市,从老城区发展到新城区、市高新区,特别是2014年5月20日,江东新区成立,河源向东扩张了434平方公里的发展热土,从五县一区变成五县三区格局。

70年来,河源于苦难中破茧成蝶,在风雨中砥砺前行,从农业底子薄、工业零起步、人民“温饱”难保障的艰苦岁月,大踏步走进山区农业现代化后劲足、工业发展质量高、群众幸福生活的新时代。


河源城市发展面貌日新月异。本报记者 陈仕平 摄

经济跨越:2018年全市GDP首超千亿元

70年前的1949年,河源百废待兴,贫穷与饥饿是当时每个人脑海里挥之不去的记忆,河源人民开始了一场艰难又长久的抗争,直到1957年,按当年现行价计算,原河源县(现源城区、东源县)社会总产值3622万元,其中农业占61.93%、工业占14.03%。

河源第一个发展的春天出现在1988年,河源建市,恰逢改革开放的春风,由于地缘优势、资源禀赋等有利条件,建市后河源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特别是自1998年确立工业立市战略后,各项主要指标普遍实现了创纪录的飞跃。建市30多年来,河源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市逐步发展成为初步建立工业化的新城市。

记者从市统计局综合科了解到,建市初期,全市经济总量(GDP)仅10亿元出头,到2002年突破100亿元历经15年,突破第二个100亿元仅用了3年,之后基本上保持每两年再突破100亿元新台阶的快速扩张步伐,其中2006年经济总量一举超越汕尾、云浮,从此改变了“后无追兵”的落后局面。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946.16亿元,经济总量为建市初期(1987年)的80.3倍,增量达934.37亿元,比1987年增长39.14倍。到2018年,全市GDP达1002亿元,首超千亿元,为1987年的85倍。

布局开局:建立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高新区

河源的今天,是从谋篇布局起步阶段艰辛探索开始的,建市后,受交通、基础设施等因素制约,河源仍以农业为主,市委、市政府提出“山上再造一个新河源”,积极探索工业发展之路,制定了基础设施先行,加快市区建设的战略决策。1992年8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河源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经济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同年10月4日,国务院批准开放河源口岸,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建市10年间,河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全省的经济地位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部分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97年,全市GDP为68.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建市初期(1987年)增长2.38倍,年均增长13.0%。三次产业比例由1987年的53.3:23.5:23.2调整为1997年的43.7:23.0:33.3。

1998年,河源确立工业立市战略,这是河源经济实现起飞的新阶段。2002年,全市GDP突破100亿元,比1997年增长75.4%,年均增长11.9%。2003年,河源开始布局工业园区,河源新型工业化发展掀开了新篇章,河源开始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的经济加速发展阶段。工业在这个时期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初步形成了以电子电器、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为主导产业的格局,目前,全市实现了“三区突起,五县同辉”的省级产业园县区全覆盖,其中市高新区于2015年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高新区。2012年,全市GDP达608.93亿元,比2002年增长3.56倍,年均增长16.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特别重视经济高质量发展,河源紧紧抓住变革机遇,确立发展新理念,深入推动生态发展,进入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人均GDP于2014年突破4000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2.6:46.2:41.2调整为10.8:39.8:49.4,服务业占比提高了8.2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今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奋力推动“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提效破局,推动全市经济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1.96亿元,增速位列粤北生态发展区第1位;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0.29亿元,增速位列粤北生态发展区第2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0.84亿元,增速位列粤北生态发展区第3位。

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经济腾飞

以高质量招商引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而优化营商环境则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建高速、修铁路,优环境、强服务,出政策、降税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河源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一批批港澳台和外商投资项目逐步落户河源,奠定了河源工业腾飞的基础。

如今,河源正以全域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河源改革开放的“纲”,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延伸产业和拓展功能,对标大湾区深入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不断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投资审批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大力推进市场要素和平台建设。随着与大湾区同等水平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深入打造,河源的市场价值已经被社会各方认可和看好,正成为投资洼地、价值高地和重量级企业战略布局首选地。

去年以来,河源先后举办了首届源商大会、“1·3·6·9·12”系列经贸和“5·20”系列经贸、2019粤港工商社团投资年会等活动,得到了市场各方热情关注和热烈响应,各类大型央企、知名民企纷纷抢滩布局河源,已经签订了总额超过1.3万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仅今年上半年,河源就新签约70个项目,合同投资总额约968.53亿元,其中60个项目来自粤港澳大湾区,投资总额约905.3亿元。

站在新时代,河源将坚定不移以全域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举全市之力,全域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建设全省绿色发展的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走出生态河源、现代河源相得益彰发展新路的伟大征程上步伐坚定,阔步向前。

本报记者 郑婷影






上一篇:创新手段方法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学习教育
下一篇:突出重点精准发力 全力以赴做好国庆 各项安全防范工作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