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书香盈村五百载 客家建筑耀四方

自去年2月落成投入使用后,历时一年多发展,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渐成村民活动的“文化客厅”。最近,在这一村级“文化客厅”的带动下,全村也掀起了学习王阳明的热潮。

书香盈村五百载

客家建筑耀四方

——记入录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和平大坝镇水背村

自去年2月落成投入使用后,历时一年多发展,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渐成村民活动的“文化客厅”。最近,在这一村级“文化客厅”的带动下,全村也掀起了学习王阳明的热潮。今年56岁的卢运巧就是最忠实的王阳明“粉丝”之一。昨日,他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知道村里有个与王阳明有关的和平巡检司旧址,也很喜欢王阳明,尤其是“知行合一”,文化服务中心也有不少关于王阳明的书,他经常来这里看书。

和平巡检司旧址

卢运巧所说的和平巡检司旧址就是指水背村一被称作“书香围”的老宅。“书香围”围屋总面宽33米,总进深106米,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呈三进两横一倒屋一围龙布局,土木砖瓦结构,青砖墙脚,泥砖砌墙,墙厚达70厘米。


老卢屋。

巡检司为元明清时隶属县级衙门的基层组织。元朝初设巡检司时,常选在人烟稀少处,其功能以军事为主。到了明代,巡检司一般设于关津要道或要地,归当地州县管辖,巡检统领相应数量弓兵,负责稽查往来行人,打击走私,缉捕盗贼。和平建县前,设有巡检司,其办公地点设在翠梅洞,与卢氏标公建的“书香围”仅一墙之隔,巡检司主官与屋主卢标关系甚密,结成好友。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在王阳明的建议下,明朝廷批准和平建县,王阳明建议将巡检司迁至浰源镇,以利管理。1520年,巡检司迁走后,这一房子就卖给了老卢屋人卢标。卢标遂扩建住宅,将原巡检司与“书香围”连成一体,1521年落成庆典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从此,“书香围”也是人文蔚起,名噪一时。记者在现场看到,“书香围”大门前有余坪和半月形池塘,时隔近五百年,“书香围”的屋前大门仍保留着当年建屋时用鹅卵石铺设的太极图案,屋后还保留有当年的碉楼与厚达70厘米的泥砖土墙。

罕见的明代“龙衣屋”老卢屋

据一些族谱记载,从明代开始,就有客家人开始迁徙到水背村定居,其中以卢、朱、陈等姓为代表的中原人,就是从明朝年间陆续迁徙到水背村的。水背村至今还保留着湖洋背、樟坑、老卢屋、“书香围”等独具明代建筑特征的祖居。

在这些明代古建筑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是老卢屋,由卢姓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12500平方米,属于龙衣围屋,三面呈椭圆形,又似船形,因此又称为“船形屋”。老卢屋的主体建筑为府第式,呈三进四横五重围布局,青砖砌墙,所用青砖厚而大,与建筑和平县城城墙的青砖相似,梁架简单,圆木柱,红砂岩柱基础,鹅卵石铺地。外面建有五重围绕间,每层围绕间向外都设有大门,但现在除了平常供人们进出的大门外,其他大门已多被荒草“占领”。屋四周还有用鹅卵石砌筑的围墙,一条古驿道从门前通过。屋南边还有一株数百年树龄的大榕树,苍郁滴翠,生机盎然。

记者走进老卢屋,感觉走过一重又是一重,房屋一间连着一间,窗门、房门纵向矗立,泥砖、青砖重重叠叠,与地上平滑的椭圆鹅卵石相映成趣。和平县博物馆相关人士认为,老卢屋虽已破旧,却是和平县内少见的明代“龙衣屋”,具有重要的客家历史研究价值。

客家建筑“美”学典范

据统计,除了明代建筑,水背村至今仍保存较完整的四角形、圆形围、半圆形围、椭圆形等古建筑民居14座,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明代的湖洋背朱屋、樟坑朱屋、老卢屋、“书香围”和清代的司前朱屋、司背朱屋、袁屋,以及民国时期的龙聚围、仁修楼、俊兴楼等,主要分布在一河两岸的丘陵盆地的村落中。

在一个村内能有如此多造型的“龙衣屋”古建筑实属罕见。和平县博物馆相关人士认为,可以说,水背村是和平客家建筑文化的缩影。2012年,水背村被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广东省古村落”之美誉。去年年底,该村入录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水背村委会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利用“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古村落”两块金字招牌,更进一步弘扬客家传统文化,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热词搜索:书香盈村 客家建筑


上一篇:走近三月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