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墨染毫端情入画 淡泊宁静自清雅

“瞧,这阳春三月,桃红李白,姹紫嫣红,小桥、流水、人家,这画中的德先楼多么让人迷恋!”“看,这仙坑四角楼就是咱们家的老屋,画得多好!”

墨染毫端情入画淡泊宁静自清雅

——田柏安与他的“河源客家古围屋百图”

“瞧,这阳春三月,桃红李白,姹紫嫣红,小桥、流水、人家,这画中的德先楼多么让人迷恋!”“看,这仙坑四角楼就是咱们家的老屋,画得多好!”最近,在市美术馆“河源客家古围屋百图”展览现场,记者不时听到这样的点评。现场展出的100幅围龙屋画作,令观者兴奋,赞扬声一片。不少市民参观后坦言,没有想到河源客家围龙屋这么多,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家”、自己的“根”!


紫金县苏区炮子村老屋,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红二师师部旧址。

源城区政协书画院院长张瑞强对此评价说,如今客家人不再建围屋,老旧的围龙屋已成为一种历史印记,一种奇特的景观。保护好这些历史古迹,传承客家文化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市美协主席叶国强也认为,田柏安用手中的画笔,用中国画的表现方式,把河源客家围屋一一记录下来,传于大众,有利于传承、弘扬和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如今,收集围屋作品超过150幅的《河源客家古围屋百图——田柏安作品集》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业界人士认为,这为“河源画家画河源”又添一精品力作。

挚爱:情迷围屋

作为“河源画家画河源”的提倡者,早在2014年,田柏安着手搜集客家围屋素材,开始也只是觉得客家围屋形式多样,圆形围龙屋、方形四角楼都很入画。然而,各种原因造成这些古围屋日渐损毁,越往后,感觉损坏的程度和速度在想象之外,甚至有的行将消失。


老衙门,位于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建于清乾隆末年(1751年),由潘氏世拨带职还乡建成,建筑面积2000 平米。为三进式第府建筑,共有40 间房,12 个天井,11 个厅,老衙门作为主人办公兼居住的地方,其建筑及雕饰别具一格。光绪年间获赐“ 四世二品”牌匾。

就拿李焘故居来说,其位于源城区上城八直街,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是东江流域具有典型明代建筑和较高文物价值的“府第式”古建筑,门额悬挂“三世二品”牌匾。然时光的流逝,老旧的客家围屋大多自然崩塌或人为损坏,残缺破漏。且不说官宦府第,民间围龙屋也是如此。和平大坝汤湖的南石坑围屋,也称汝南堂,是目前河源市唯一圆形围屋。四年前,田柏安到该屋写生时,保存还不错。去年年底他二次探访,见围屋四列环形围合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里面二三环已是破烂不堪,杂草长得比房子还高,为此心痛不已。从2017年开始,田柏安利用节假日,积极奔走源城、东源、和平、龙川、紫金、连平等地乡镇村落写生,一年多时间创作了200多幅河源客家围屋作品。

执着:笔绘故乡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从昔年的《春染万绿湖》长卷,到这次的“河源客家古围屋百图”,这些年,田柏安创作写生的“主角”无一不与家园有关。2010年,创作了136米国画长卷《春染万绿湖》,在第23届世客会展出,观者如云;2012年12月,展出系列国画《生态河源》,由《生态·根》《生态·源》《客家民居》《山魂水韵》《田园》《人物》等80余幅作品组成,好评如潮。他说,作为河源的名片,万绿湖与国内其它名山大川不一样,画好极不容易。为此,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湖区,新港、新回龙、锡场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老庐屋(船屋),位于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庐氏先人建于明朝。占地面积12500 平米,建屋位置近河,屋设计为椭圆船形,故称“船屋”。该屋主体建筑为府第式,三进四横布局。老庐屋是和平县内少见的明代龙衣屋,因为屋址近在河边,建造者从风水方面考虑,将房子的轮廓设计为船状椭圆形。因此,老庐屋又称“船形屋”。

付出总有回报。他笔下的万绿湖,山环水绕,极尽自然生态之美,尤其是《春染万绿湖》在2010年第23届世客会上展出后,有收藏家欲以市区一套120平方米的商品房换取,被他婉拒。2015年6月17日,他把136米国画长卷《春染万绿湖》捐赠给市博物馆,这无一不体现了他热爱河源的赤子之心,展现了他作为艺术家的高尚品格和无私胸襟。作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员、中国田园山水画院理事、河源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田柏安创作的国画作品两次被邮政部门制作明信片成集发行,作品多次被市、县政府定为对外交流的艺术品。

情结:河源是沃土

以家园为“主角”,这绝非他一时之兴起,与其提倡的“河源画家画河源”是一脉相承的。他坦言,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画家,就应该要画本土的,要挖掘本土的绘画素材,不能对身边的“河源”熟视无睹。


龙川县迴龙镇大塘肚村围屋,为五兴龙苏维埃县委旧址,被誉作红色文化讲习所。

作为“河源画家画河源”的“先遣军”,这些年,他一直身体力行,画作尽透“泥土味”,更有着打动人心的乡土力量。随着创作的深入,他接触了很多河源的“今生前世”,发现客家文化的底蕴远比自己想象的要丰厚得多,可挖掘和描绘的东西很多,用他的话来说,“耕耘不已争朝夕,即便‘三更灯火,五更鸡鸣’也未必能画完。”接下来,他还将继续以河源本土题材入画,创作更优秀的作品献给槎城市民。

“扎根河源创作,终身受益无穷。”这句话,他告诉自己,也是寄语河源画坛。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热词搜索:墨染毫端 淡泊宁静


上一篇:绿色的家乡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