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清明糕

■钟小巧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这是我国北方的景象。而在岭南,清明时节,野艾已长得蓬蓬勃勃了。

难怪,北方人端午节有插艾辟邪习俗,岭南人清明节有做清明糕(有些地区叫“艾叶糍粑”)祭祖习俗。其实,这是顺应自然,讲究节令的表现。

我们客家地区,清明祭祖,祭坛上除了必备“三生”(公鸡、鲤鱼、猪肉),也必备清明糕。民以食为天。祭品中的“食”,一般为先人向往的,喜欢的,或是本地特有的,时令的。清明糕便属后者。清明时节,田头地尾,房前屋后,溪沿沟边,随处可见艾叶,长得嫩嫩绿绿,蓬蓬勃勃。在那些饥寒交迫的年代,先人们便用自己的智慧,把大自然中不起眼不好嚼的艾叶,变成既填饱肚子又美味可口的清明糕。

记忆中,每到清明节,家家户户都做很多很多的清明糕,除了祭祖,自家吃,还用来走亲戚。于是采摘艾叶是重任。因采摘艾叶是孩子力所能及的,所以这重任便落在了孩子身上。我家四姐妹,母亲分派任务:老一,5斤;老二,4斤;老三,3斤;老四,2斤。跟农忙摘花生一个样,要过秤。现在想来,觉得母亲教育儿女的方法真是了得,培养了我们的责任感。别看是三五斤,谈何容易?艾叶轻呢。虽说随处可见艾草,但采摘的人多,常常要抢摘;又只采摘嫩芽部分,像采茶一样。我们挎上藤篮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们欲断魂的,是艾叶,寻找没被人采摘过的。常常,要寻到好远好远的地方去。一次,我跟邻家女孩,走了几里山埂路,突然发现山窝里有个隐蔽的池塘,干涸了,塘坝上竟长着一大片艾草,嫩茸茸的,绿油油的。我们兴奋不已,忙跑过去,蹲着身子,屏住呼吸,双手并用,急急采摘,生怕被别人发现抢走似的。不久,藤篮子被塞得满当当了,3斤,相信足够有了。回家路上,见哥哥和一群伙伴还在玩“打仗”,他们的藤篮子,空空如也。哥哥看见我满载而归,急忙撤了,挎起空篮子跑去找艾叶摘艾叶了,不知他摘了多久,反正天黑了才回到家,把艾叶交给母亲,一称,远不够4斤,被母亲一顿痛打。母亲同时还夸奖了我,让我心里甜丝丝的。

现在想来,采摘艾叶,真是小时候最苦又最乐的差事。

艾叶采摘回来,余下的事,便是大人的事了,母亲将我们采摘回来的艾叶,洗干净,焯过,用刀背捣烂成泥状,与糯米粉一起搅拌,搓揉,然后像包饺子那样,放入红糖、花生米和芝麻等馅料,做成比饺子大几倍的饺子样式,或扁圆的糕饼状,再放到大锅里蒸熟。这个过程,我一直站在母亲旁边,寸步不离,眼睛直溜溜盯着母亲的手,口水咽了又咽,连肚子也不知不觉叫了起来,等待开锅的那一刻。终于揭开锅了,一阵艾叶的清香,扑鼻而来,袅袅绕绕,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真想大快朵颐。我们当地有谜语道:“肥秀才,瘦秀才,管他穿绿衣,着花鞋,肚子有墨算实在。”意思是说,馅料足的清明糕才是上好的。谁不喜欢吃馅料多的清明糕呢。

至今,清明糕仍是我的最爱。有如东坡吃猪肉,“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我住城里,难见有清明糕卖。母亲知道我爱吃,便常常给我捎来。想到母亲拖着老弱身子雨中采摘艾叶,心里就不是滋味。周末,我偶尔会跑往郊外乡野,亲自去采摘艾叶。做了很多,便端一些给邻居。邻居老妈妈很惊讶,说你年轻人还会做这个吃啊?我笑了,说我小时候看我妈做多了,自然就会了。别说我会做,我十多岁的女儿也会做呢。

邻居老妈妈啧啧道,传统手艺,传统美食,就该传承下去。

 



相关热词搜索:清明糕


上一篇:淡而有味,散中见情——读徐芳《月迹无痕》
下一篇:念亲恩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