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娘酒
哦,又过年了。
俗话说“细仔(孩子)望过年,大人望耕田”。客家人过年是从酿客家娘酒开始变得具体起来的。只有到了糯米饭香从村里各家各户的烟囱飘散开来,孩子们就开始正式地盼望起年来了。
在客家人的年夜饭餐桌上,一定会出现娘酒,大人小孩都要干一杯。喝着娘酒,人们在除夕的爆竹声中,迎来新的一年。而出现在除夕以及春节餐桌上的娘酒,也会成为评价一户人家的妇娘是否能干、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妇娘们在每年冬至时节蒸上一木甑糯米饭,为过年酿一坛娘酒,这既是在传承流传了千年的文化习俗,更是一份对全家人的爱意。辛劳一整年的客家儿女品甜蜜香醇娘酒。他们喝的不是酒,而是客家儿女对美好生活以及家庭的热爱。于是乎,万语千言尽在不言中。
酿酒是一项技术活,很是讲究。就像人们常说的,“蒸酒磨豆腐,唔敢称师父”。首先,要在冬至之前将当年收割并晒干的糯谷,送到碾米场碾去谷糠,然后用井水泡上一夜,待米粒饱满,便放入木饭甑上,在柴火灶上大火蒸上三个小时,柴火一般是松树枝,蒸出来的糯米饭软硬适中。这样的糯米饭既有木饭甑的木香也有柴火的松香,将我们馋得口水直流。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这种糯米饭,一定要祖母给我留好多,我一天到晚拿个饭团当零食吃。大家蒸糯米饭的时间相差不远,小伙伴们人手一个糯米饭团,聚在一起吃得心满意足是当时非常有趣的一个画面。
将热气腾腾的糯米饭倒入竹器里,再用井水过几遍水,让糯米饭快速降温到达合适温度,同时也使糯米饭粒粒可分,随后再撒上醒好的酒饼,拌匀,转入酒坛,用稻草和旧棉被围好酒坛以便保温,静待时间的发酵,等米酒的酒香沁人、口感醇厚时,年差不多也就到了。
小时候,放着酒坛的箩筐就在我和祖母的房间。第三天,酒饼里面的酵母已经苏醒,糯米饭里淀粉发酵,浓郁的酒香开始散发开来,酒坛里便开始慢慢有酒娘了,这个时候的酒是甜甜糯糯的,故而谓之“甜酒”;离过年的日子越来越近,糯米酒的芬芳就越来越浓,开始弥漫整个房间,我常常枕着酒香入梦,梦也一样甘甜。
酿好的娘酒,即使用竹筛或纱布把酒糟过滤后,看起来依旧是乳白色的,像乳汁。我一度觉得,娘酒之所以叫娘酒,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这酒确实像娘的乳汁,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儿女。
这个时候,祖母每天早晨都会舀起一碗酒糟煮鸡蛋。家里每个人分一碗,那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脸色都会慢慢地变得红润起来。那一碗碗酒糟煮鸡蛋是祖母对全家的关怀,倾注了她满满的慈爱。我总是在那些寒冷的冬夜静静等待黎明,一天一天盼望着,春节就到了。
春节时喝的娘酒是用大火灸过的。那是酿酒的最后一道工序,将生酒装入酒坛,用泥巴封紧坛口,在酒坛周围堆上茶籽壳、谷糠、松针、花生壳等可燃物,文火慢慢灸三四个钟头,揭开酒坛盖,一坛黄灿灿、口感温顺、芳香甘甜的娘酒就做好了。
新年里,大人小孩三五成群坐在晒谷场上晒晒太阳,喝喝娘酒、嗑嗑瓜子、唠唠嗑……谁家的年糕蒸得好啊,谁家的娘酒酿得香,谁家的娃儿长得快啊,谁家的稻穗更金黄……祝福来年风也调雨也顺,祝福彼此平安健康福气长。
作者:燕茈
上一篇:油菜花儿开
下一篇:昔日家乡百姓的日常生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