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昔日家乡百姓的日常生活

1949年-1979年,这个三十年阶段中,家乡百姓的日常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先说说“票证时代”。解放初期,市场商品供应严重不足,为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即发放各种商品票证,有计划地分配商品。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中国老百姓进入了漫长的“票证时代”,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糖票、豆制品票、工业券、煤油证……各式各样的票,成了百姓过日子的基本保障。

衣:包括穿、戴。那时,乡亲们的穿衣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每人只有两套换洗的、打着补丁的旧衣服。孩子多的人家,老二捡老大的旧衣穿、老三捡老二的旧衣穿……1955年后,到了“票证时代”,买布需要布票。当时,许多老百姓用较便宜的粗白布,用土办法染成蓝色、黑色做衣服。用蚊帐布做内衣,用围巾做裤子,用化肥尼龙袋做衣服。那时,人们穿衣是清一色的灰色、蓝色。至于戴手表,更是罕见,只有学校老师和乡干部才有手表。

食:包括吸烟。那时,厨房用来做饭炒菜的灶台是一灶三用的。灶台中心除了有一口大锅外,灶尾还有一口锅仔、一个铁煲子。锅仔、铁煲子是利用燃烧柴草的余热温水的。乡亲们每天两饭一粥。早餐、午餐是薯丝饭。小量白米,大量薯丝拌匀蒸熟。晚餐吃青菜米粥。每餐,外加一盆蒸番薯、蒸芋头。至于肉类食品,只能在逢年过节享受。鸡蛋,只能在生日时才能吃上一只。遇到饥荒岁月,则吃野菜、野树叶、野树头。那时,人们缺食少穿,无能力饲养生猪、三鸟。那时婚丧吉庆的酒席也是很朴素的,三四张桌,一切从简,从不铺张浪费。那时,吸烟的人多数是买烟叶或九分钱一包的经济牌香烟。能抽上一角六分钱一包的大钟牌香烟的,算是比较高档的了。

住:那时,乡亲们大多数人家居住在祖上留下来的破旧砖瓦房里。一个房间安置两张旧床铺,基本上是一家人共挤一至两个房间。穷人家的孩子,长成小青年时,觉得跟家长共床多有不便,只能与村里较富有的同龄人搭铺睡觉,外出读书时也是如此。年轻人只要到了结婚年龄,才能拥有单独房间以及添置新床铺、新衣服等。严冬,床上铺的是用稻草编成的床垫。

行:那时,故乡的村道是用石头铺成的石街路,桥,是木桥、麻石桥。没有单车,外出靠步行。外出穿鞋基本是千篇一律模仿军鞋的解放鞋、便鞋。在本村范围内,人们基本舍不得穿鞋,不是打赤脚,就是穿木屐。上山、出远门则穿草鞋。那时,家乡子女到邻近的蓝口公社念中学,周六,是步行三个钟头公路回家拿钱粮,周日步行三个钟头公路返校的。尽管有汽车,但买不起七角六分钱的车票。有的女同学,舍不得穿鞋,光着脚板步行。

娱:那时的娱乐活动,主要先是露天看戏、木偶剧、看电影,人民公社成立后在大礼堂看戏、看电影。那时,人们看本地文艺宣传队演出,看外来杂技团表演,看外来山歌剧团、采茶剧团的演出,看走江湖的街头耍把戏及魔术表演。

作者:叶德林






上一篇:客家娘酒
下一篇:紫金县举办上巳雅集活动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