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黄河从这里流过

■林奕涛

包兰铁路像一把利剑,把沙坡头劈成南北两半,形成了不一样的沙坡头:北边叫北沙坡头,南边叫南沙坡头。北沙坡头,黄沙漫漫,60米厚的黄沙成了腾格里沙漠的源头,据说沙坡头由此得名;南沙坡头绿草青青,黄河在坡底拐了个弯,景致颇似江南景色,于是人们又很自然地送上一个雅号——塞上江南。当同一地点,两个截然不同的景色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的时候,也许你会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绝,也许你会为人类战胜沙漠的智慧叫绝。

沙坡头离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有一个来小时的车程,千里黄河在这里放纵了一下,舒舒服服地在这里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弯。奔腾的黄河孕育了广袤的银川平原,平原之上,贺兰山下,绿油油的玉米地,青青的苹果园,挺拔向上的白杨,构成塞上高原绿色的旋律。如果不提醒你,你也许真的以为身处江南,在江南水乡嬉戏游玩呢!黄河给这里带来了绿色,带来了生命,带来了生机。

然而,美丽的塞上江南正面临着威胁,面临着腾格里沙漠的威胁,而沙坡头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威胁源”。

丁亥夏日的沙坡头之行,在带给我强烈视觉震撼的同时,又在我内心激起阵阵的涟漪。

头顶着炎炎的烈日,脚下是可以烤熟鸡蛋的黄沙,我骑着骆驼,在悦耳的驼铃声陪伴下,来到北沙坡头沙漠的深处。这是我第一次体验沙漠:干渴、酌热、无助是我对沙漠的第一印象。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人是显得那么缈小,那么孤独,那么无助,生命是显得那么脆弱,甚至比不过看似弱小,实则顽强无比的沙漠生物。太阳似一只巨大的烤盆悬挂在沙漠的上空,天空是蔚蓝的,偶有几朵轻飘飘的白云点缀其间,这是城市难得一见的美丽的天空。沙子在阳光猛烈的照耀下,变成了金黄色,不时还从其中闪出耀眼的光点,活像一个个小眼睛。也只有这时候,你才会感到人在沙漠并不孤独,因为在你的四周有数不清的小眼睛在注视着你。

然而,沙漠的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烈日当空,酷暑难熬,刹那间,天空乌云翻滚,狂风大作,在南粤出生、长大和工作的我,凭经验以为此时天公要下倾盆大雨,毫不吝啬地为沙漠降温解渴。不过,我的想法只是一厢情愿,大风吹起的沙子不分方向到处乱窜,就是不见半点雨滴,四周黄成一团,能见度不足10米。此时,眼睛是无法睁开的,东南西北是无法分辨的,空气似乎是窒息的,人只能老老实实在原处呆着,任凭风沙的吹袭。我知道这就是沙尘暴,这就是我国近年来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只是程度和范围有所不同罢了。这次猛烈的沙尘暴持续了15分钟。少顷,沙漠又恢复了原有的宁静、干热,太阳又重新露出了笑脸。疾风骤起、黄沙肆虐,孤独无援又是我对沙漠的另一印象。遇到沙尘暴时,武装到牙齿的防沙设备都是形同虚设,沙子无孔不入,回到宾馆冲凉时,从身上洗出的黄沙竟把浴室的下水道堵住了,睡前刷牙仍在口腔牙缝里刷出了黄沙。

然而,南沙坡头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坡底,黄河在这里静静地流淌,天下黄河第一索道飞架南北,绿油油的草地与高大的乔木错落有致分布在黄河的两岸,黄与绿主宰着这里的世界:黄的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绿的是宁夏人民战胜沙漠的伟大成果。黄色的河水孕育绿色的生命,绿色的生命守护着黄色的母亲河,黄与绿相互守望着,黄与绿相互呵护着,在塞上共同奏响一曲生命的交响乐,既有绿的动感,又有黄的雄浑。英雄的宁夏人民为保卫包兰铁路,为保护家园,不折不挠地与沙漠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终于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夙愿,创造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创造奇迹的人们,是他们用聪明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阻击了沙漠的进攻,硬是在沙漠的边缘披上了绿洲。

在南沙坡头的黄河边上,建起了唐朝诗人王维的塑像:诗人站在腾格里沙漠之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远眺前方,左手抚须,右手执笔,一旁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豪迈诗篇。

我在想,如果王维还在,看见这一光景,他的诗一定会更豪迈,更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黄河从这里流过


上一篇:长忆父亲泪满襟
下一篇:罗响参加“七大”的前前后后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