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文——从标题说起
十多年前,我在《散文选刊》读到一篇叫做《阳光不锈》的文章,一开始就被它新颖的题目吸引了。阳光如此光芒四射光彩夺目怎么会生锈呢?这对谁都是一种诱惑。后来很多读者,包括一些颇有名气的大作家都认为这个名字起得好,2008年9期《作品》杂志上有王剑冰先生写的一篇卷首语,题目就叫《阳光不锈》,足见王先生对此题目的欣赏和推崇。据说写成这个题目的作者完全是出于偶然的灵感和联想。有次作者经过一条大街,看见一个商店的招牌上写着“阳光不锈”,这突然让作者灵感四溢,文思涌动。阳光这么灿烂四射,怎么会生锈呢?多么富于诗意的联想和美妙的词组。当作者再往前转,发现原来招牌的全称是“阳光不锈钢炊具商店”。这完全是与前者毫不搭界,毫不连贯的两码事,如果是第一眼看见了这个招牌的全称,作者断然不会把一句完整的话从中间断开,并产生出如此诗意的遐想来,正因为作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对文字的敏感,才促成了他腹稿的构思,完成了他那篇令人过目不忘的《阳光不锈》之作。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管是散文、小说、诗歌或其它都是一样的。但再好的语言没有深刻的思想和内容也未必能打动人,有些文章语言很美,精深严谨,却因为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并没让我们感动或铭记,有些语言通俗直白,看似普普通通,却因为溶入了作者的深刻思考成为了一种经典。我们在阅读散文过程中,常会发现这种迥然不同的叙述方式和取得同样的震撼效果。如一个王潇然的作家在一篇叫做《唐诗一瞬》的散文中,把楚王争霸火烧阿房宫的历史事件就作了这样诗意的描述:“楚人一炬的火光,成就了一道黄土塬上的落霞,用三日不灭的余辉吞纳了秦人壮阔而短促的咸阳。”这简直是诗了,作者从“楚人一炬”的火光中切入,让文字闪射出一段悲壮历史的焰火余辉,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而反过来,有些诗却写成了散文般的直白,却一样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力。作家刘醒龙不止一次地在他的《天行者》中介绍过一首诗,据说这首诗的作者是大行山区的一个农村姑娘,正是因为这首不是诗人写的诗让他觉得文学存在的意义和对创作定位的重新认识,他甚至在这首诗的启迪下如此认为,作家无非有两种:一是用思想和智慧写作;一种用灵魂和血肉写作。这首诗的写法属于后者。诗是这样的:“前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有一碗油盐饭。昨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今天,我放学回家,炒了一碗油盐饭,放在妈妈的坟前。”的确是平白无奇的文字,却承载着一个伟大母亲的全部生命质量,而这种在贫寒与凄苦中竭尽全力给儿女仁爱、慈祥、呵护的母亲情怀,在那平凡的文字中却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质朴的文字流露出母子间的生命对话,更让人领悟出作者子规啼血般的心灵倾诉,的确是令人震撼的好作品。
上一篇:关于赏析——从品作学文谈起
下一篇:周汝昌的红学世界——读《师友襟期》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