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赏析——从品作学文谈起
“品作学文”是生造词,那是我把“文学作品”倒过来读的结果。但也勉强说得通,而且还可以拆开来成为一对意思独立又连贯的词组。“品作”是品鉴作品;“学文”是学写文章。连起来就是:在阅读品鉴赏析名著经典的基础上学习创作。
这里涉及到一个“品”字。辞海对品字的基本解释是:一、物件,二是等级,三是人的品行操节,最后才是鉴赏品评。品是会意文字,三个口代表三个人,本义应是众多的意思。我们且不论物品和等级的“品”字内涵,单是从“人品”和“品评”的意思去理解,就会惊叹古人造字的智慧,看似随意而出,实是颇费匠心。
要评价一个人的品格优劣高下,不能单凭相貌,要讲言行修养。但要如何界定评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呢?一个人说了不算,自吹自擂更不算,要三个人众口一词地评价赞同,这个人的品行结论才是公正的,可信的。由此推论,到了品鉴和赏析,我们便有许多启发。比如说品读,本来是指认真阅读。若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甚至看都没看竟凭道听途说来断定一部作品的优劣,显然过于荒唐。既然是“品”,应该细读一遍、两遍,甚至若干遍,到达研读的程度。像那些“红学”家,无数遍地研读《红楼梦》之后,写出的书评,叫“品读”或“解读”红楼,这就言符其实了。即便是评论观点标新立异或见解偏颇,但人家有独到的发现,那是他细“品”出来的结果,虽然不一定能让大家认同,但起码得承认他认真“品”读的治学精神。
这样一说,让人自然想到了作文。作文谁都会写,从小学到中学谁没写过作文?只是好坏而已。而作家的文章不叫作文叫作品,从中学生到作家,从作文到作品,这是一个大跨越,有了一个“品”字,那文章的主题意蕴、谋篇结构的要求就是显然不同。
中国作家网搞了个阅读调查,问我们这些人近五年来读的什么书多?中外名著经典?历届矛盾奖和部分鲁迅奖作品?再就是各类文史类书,各种期刊杂志和文友赠阅的书籍?写作的人也许都有,也许都看。但能达到看过两回以上的能称之为“品”读的保证不多。那种囫囵吞枣,一目十行的读法,又绝对算不上“品”。
这应该有两种原因:一是能被“品读”的作品越来越少;二是不思“品读”的人越来越多。谁都知道,作者和读者是互通的关系,品作与学文是读写关系。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经验,今人有品读经典,夯实根基之总结,这些都是“品作学文”的积累过程。据说苏东坡当年在黄州读《汉书》,先粗读一遍.再品读一遍,最后还要抄一遍,故后来作文赋诗,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后人在研究苏东坡时,发现他贬谪黄州期间的“一词两赋”和《寒食帖》都达到了平生的艺术巅峰,这绝非偶然,完全与他的“品读”有关。
上一篇:关于写作——从细节谈起
下一篇:关于诗文——从标题说起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