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从插秧到抛秧

客家人,一个曾经以游牧为生存方式的人群,在落户广东粤西地区的梅州山区之后,人们便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黄土地里寻找每一线生机,勤劳致富的理念逼着客家人在泥土里“挖”出黄金,生产出养活自己的粮食,并将此维持生计的技巧代代相传,从而有了属于客家人的骄傲。

我是一个在城里长大的孩子,但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一点也不陌生,广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稻谷可以一年两熟,这恰巧给了我们机会可以更好地体验农耕生活。记得七八岁那年的春天,第一场春雨后,天蒙蒙亮便能见到农民们赶着牛在犁田,每每这个时候我总是坐在田埂边上拔草玩,偶然对着姑父大声喊:“让牛快一点,再快一点。”若不是大人不允许,我早下田地踩泥巴了。

接着是播种施肥,这种不怎么需要小孩子参与的活我都很少出现。再过些时日,便是把一堆一堆的秧苗拔起来,再分成一小株一小株插进水田去的时候。起初,大人们不让我下地,说是城里娃不懂。好强的我,哪里肯,比我大一岁的姐姐们都在田地里干活了,我自然不顾一切跳进田里。按着大人教的,分成一小株一小株在适当的位置插进去,插多少进去如何拿秧苗都是有讲究的,因为这直接影响到稻谷的收成,所以大人们在这方面教了一遍又一遍,还在我们的插秧过程中监视我们。

那个时候还小觉得好玩,每隔一小会儿,就学着大人们插一下腰,姐姐们还嘲笑我到底是在插秧还是在插腰。小孩子们玩乐着,全然看不到大人脸上的那份疲惫,如今想来那份辛苦怎是我们玩乐中的小孩能体会的。偶有路过的叔叔伯伯会大声对着我们喊“不错哦,一家大小出来一起忙农活,真是勤劳。”姑父姑姑们总会笑笑地说,“要生存,就要全家一起来啊!”如今再回味这句话,乍一听是客套话,认真细听起来又是大实话,贫穷的生活容不得我们选择更多的活法,然而客家人那种不怕艰苦的品格,那种争得春日一寸光的上进心,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打下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天微亮微亮的时候我们就要出门了,在田里忙到十点左右太阳就猛得让人受不了,兄弟姐妹中最大也不过十五六岁,四五个都是十岁上下的孩子,时不时听到哥哥或姐姐说累,长辈们不说话,但站着休息的频率慢慢增加。“如果不用一直弯腰就好了,我的腰都快断了。”我娇恬地说。姑姑心疼我,让我上田埂去休息一下。就在上田埂的一瞬间,忽见远处几亩地的叔叔伯伯们,没有弯腰直接站在田埂边上扔。我回头大叫:“姑父、姑姑,不要插了,直接扔吧!”

姑姑没好气地看了我一眼,继续插秧。稍后,哥哥走过来和我小声说:“每亩田的蓄水和土质不一样,我们的田比较难蓄水,抛的秧如果没有抛好,不容易长,还需要另外选日子来扶禾头。”

小时候不懂,只是觉得那是姑姑自找的辛苦,直到又过了几年后的春日,姑姑姑父们真的开始抛秧了,我才兴奋地和哥哥说是我的功劳。哥哥没好气地说:“为了让姑姑、姑父不那么累,我和你姐姐选择了过些日子再来扶禾头,让秧苗长得好些。”哥哥说话的神情非常平淡,眼神里透露的坚毅是农民的孩子体恤长辈的那份懂事。

烈日下的黄土养活着每一位对土地赖以生存的农民,同样也养育着客家儿女善良、勤劳的品性,像春雨浇灌的万物,迸发勃勃生机。

作者:张育梅






上一篇:今日故乡
下一篇:世界若有十分美 ——《番外篇》创作谈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