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叔河先生
■罗里宁
对钟叔河先生最早的记忆,来自于他的一句话:文是文,人是人。这句话是在哪儿看到的,已经忘记了。
这句话有没有一定道理,不好说。因为过去我们常听到的一句与之相关的话,是文如其人。人们对某些事,在看法上,见仁见智,也属正常。钟叔河先生是一名编辑,曾任岳麓书社总编,他在国内率先编印曾国藩的家书和周作人的散文,都是首开先河的工作。关于曾国藩和周作人,至今仍存在不少争议,但他们的家书和散文,都出版了,并且一直都在出版。
钟叔河先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主编一套《走向世界丛书》,在书界引起很大的轰动。这套丛书,展示了自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志向的知识分子,逐步走出国门,向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兴国之道;近代中国走向世界,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过程中的一幅幅画面。钟叔河先生在每种书前面,都撰写了一篇介绍该书作者生平、写作时代背景和评论该书思想内容的叙论,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人描绘世界的图卷,勾勒了当时“走向世界”的中国人物的群像。这一篇篇叙论,后来就以《走向世界》为书名结集出版。这本书引起了钱钟书先生的高度重视,还破例为其作了序。钱钟书先生这样说:“我首次看见《读书》里钟叔河同志为《走向世界丛书》写的文章,就感到惊喜,也忆起旧事。差不多四十年前,我用英语写过关于清末我国引进西洋文学的片段,常涉猎叔河同志所论述的游记、旅行记、漫游日录等等,当时这一类书早是稀罕而不名贵的冷门东西了。我的视野很窄,只局限于文学,远不如他眼光普照,察看欧、美以及日本文化在中国的全面影响;我又心粗气浮,对那一类书,没有像他这样耐心搜罗和虚心研读。”“叔河同志正确地识别了这部分史料的重要,唤起了读者的注意……给研究者以便利,这是很大的劳绩。”此外,对中外文化交流史素有研究的李侃先生,也为这本书作了一篇比较长的序文。这二位先生,对中外文化交流,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他们对钟叔河先生的评价,自然非同泛泛。特别是钱钟书先生,不论为人治学,都以严谨著称,不会轻易去称赞一个人。
钟叔河先生在编书之余,自己也笔耕不辍,不仅为各种书写序言跋语,还写了大量的散文杂文,可不可以说著作等身,不好下这个定论,但是他的著作,确实不少,有《书前书后》《念楼学短》《学其短》《青灯集》《小西门集》《与之言集》《左右左》等文集面世。在写作上,他一直强调要写短一些。《学其短》《念楼学短》等,就是这样的作品。他说:“学其短,是学把文章写得短。写得短当然不等于写得好。但即使写不好,也宁可短一些,彼此省力省时,功德无量。”把文章写得短,称作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他似乎也是第一人。作为一名编辑,一名文字工作者,文字就是自己的生命,他却不断强调,文字要短些,这里面的含义,是很值得深思的。
钟叔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书呆子一路。”张中行先生这样说。“他的行业是全套书呆子一路,由读书、写作直到编辑、出版。读书和写作,闭门家中坐的事,不可见,也就难说。说容易见的编辑和出版,总的说是成就非常大。”黄俊东先生则说他是“文化播种人”。都是很高也是很中肯的评价。
我与钟叔河先生,有过两次书信往来,一次是为了他整理、校点《曾国藩家书三种合编》(教子书,与弟书,与祖父、与父、与叔书)一书的事,一次是为了什么,不记得了。总的印象,是他温厚、谦和,没有名人架子。其时我还年轻,少不更事,而钟叔河先生,早就已经扬名,编写的许多书,正火着呢。他不吝自己的时间和笔墨,愿意与年轻人交流,给人以教益,实在令人钦佩。
以上是我对钟叔河先生的一点了解和感想。为“学其短”,也为功德考量,就此打住吧。
上一篇:古诗中,执著大海的泉水
下一篇:生日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