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喝茶人
■龚金球
喝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你走亲探戚,还是办事情谈生意,见面的第一件事就是主为客泡上一杯茶。喜茶之人还相当讲究,茶具的选择、泡茶的工序、品茶的技巧等都大有学问,茶的品种也千种万样,目不暇接。
然而,时间如果回到四十多年前,喝茶就不是一件平常事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还是一个整天为吃饭而犯愁的年代。那时我读小学,学校旁边有个房子,窗户下面是我往返学校的道路。每天经过那里时,窗里都传出有人说话的声音。那声音好像从来未间断过,早上中午下午上学放学经过那里都有人说话。
“这房子是谁的?”“听说是‘皱笃潭’的。”“‘皱笃潭’的真名叫什么?”“不知道。”“他们不用劳动吗?”“他们天天在那里说,究竟说些什么?”同学们都很好奇,猜测着房内的情况。“听说他们在那里喝茶。”“喝茶?有那么讲究吗?”……
那时大部分人的家里都没茶叶,平时喝的都是白开水,招待客人也是白开水。小孩更不知道喝茶是怎么回事了。但没人敢进去看,同学们终不得其解。
后来,我终于进去了一次。
有一天下午,我父亲来合作社买东西,经过学校时正好是放学时间,我就跟着他去合作社,主要想蹭个糖饼吃吃。我父亲买好东西后,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来到“皱笃潭”那里。
走进大门,经过一个小厅和天井后,进入一个房间。窗户不大,房间里有点暗,里面有四五个人。我父亲进去打招呼坐下后,一个约七十多岁的老人递给我父亲一杯茶。我站在父亲身旁,那老人也给了我一杯茶。我喝了一小口,味道有点苦,遂将茶杯放回茶桌。我猜想那个老人可能就是“皱笃潭”了。我环视了一下房里的人,除了“皱笃潭”衣服相对整洁些外,其他人都不修边幅,有的穿着背心短裤,有的虽穿着衬衣却衣扣未扣坦胸露背,有的虽穿着长裤则将裤脚卷至大腿。他们衣服都很旧甚至还有很多补丁,全都光着脚,有的脚还有很多烂泥。他们一边喝茶一边抽烟一边说话,房间里烟味茶味泥土味汗酸味味味浓郁,但他们喝茶津津有味,说话津津乐道。他们说的都是一些生产生活上的趣事,有时也会说一些古典故事或民间传说。此时的他们好像没有了烦恼,不见了疲惫,那质朴憨厚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我父亲不抽烟不喝酒,就喜欢喝茶。他房间有一个锡茶壶,劳动回来就在房间里自泡自喝。有时来到大队,也去“皱笃潭”那里喝杯茶。
坐了十多分钟后,又来了两三个人。我父亲看有人来了,就起身让坐告辞,有两个人也跟着走出房门。
我后来听人说,“皱笃潭”年轻时在国民党部队做过事,抗日战争结束后就回来了。在部队学会了喝茶,后因年事已高,不能参加体力劳动,只在家帮忙干些家务活。村里一些喜欢喝茶的人,就时不时带些茶叶去他那里喝茶,几个人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你来他往,一天到晚也就茶友满座了。
村里人喝的都是绿茶,大都是自己种植,自己制作。自种的茶不足时再买一些,买的也是本村的茶。
村里有个叫石鼓坑的地方较多人种茶,家家都有茶园,几亩、几十亩不等,人们管那里的茶叫“石鼓坑茶”。不知是石鼓坑的土质阳光因素,还是石鼓坑人有祖传的种茶秘笈,“石鼓坑茶”跟其他茶就是不一样,茶细丝如毛,泡开如绿叶,在周边颇负盛名。
在“皱笃潭”那里喝茶的人对“石鼓坑茶”更是情有独钟,了然于胸。据说,只要你给他们“石鼓坑茶”,他们不仅知道茶叶是哪个时辰采的,而且采回来放了多长时间再制作、是谁制作的都一喝就明。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现在村里人仍然喜欢喝茶,只是不再自种自饮,不再独钟绿茶。喝茶已成为村民的日常生活,品味茶香,享受生活。
上一篇:被称为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之一——何新屋地契
下一篇:摸螺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