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县坚持“文化为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文化绽放时代华彩幸福生活从此起航
和平县坚持“文化为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和平,一个文化与历史交相辉映的地方。这里人文荟萃,蕴藏着无限华光。文化,光亮一方水土,激荡一方心灵,以文化为载体,为和平老百姓营造出直抵内心的幸福感。2018年,和平县积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补齐文化事业短板,构建标准化、均等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文化优势,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加强和东行政委员会旧址、中共九连工委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打造一批具有和平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阳明文化、温泉文化的文艺精品,讲好和平故事,树好和平形象。
和平红色文化红红火火。
传统戏剧进校园。
美丽乡村迎客来
来到林寨镇林寨古村内,青砖石路、树绿花香,民居古朴幽雅,门前流水潺潺。怡人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独特的文化精神核心是林寨古村落的灵魂,是林寨古村落核心吸引力的根源,是在万千个小镇中安身立命之本。”和平县委书记陈劲松说,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和平始终坚持“文化为魂”,将区域文化特色和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不断繁荣农村文化,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素质,林寨古村落就是其中之一。
和平坚持规划先行,将林寨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划分成“一带两轴四区”(十里浰江风情带,旅游发展轴和城镇发展轴,农业生产区、古村旅游区、生态保护区、生活服务区),依托产业建新村、建好新村兴产业,着力打造具有岭南乡村特色和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近年来,和平县林寨古村以中国最大的四角楼古建筑群作为旅游旺镇基地,传承客家文化、带动当地三高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古村落进行综合保护开发。以关注“三农”为宗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致力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以“不跟名都争正统,敢与群雄争高峰”的思路,利用本土资源,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提炼和平地域文化精神,加强“林寨古村”等系列文化品牌建设,以林寨古村为契机,大力发展民宿等各类乡村旅游产业,做活做强旅游文化经济,带动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传统戏剧风靡校园
有人说,文化工作,最宽容,也最奔放,任何一种有益的尝试和大胆想像都是可以付诸实践的。当一次天马行空的浪漫想象变成现实,它会给你丰厚的回馈。“共创文明·和谐校园”2018年和平县地方戏曲进校园文艺演出活动就是成功的案例之一。每到一处,精彩的戏曲表演皆赢得了众多师生的阵阵热烈掌声。
2018年11月28日晚,和平县2018年送戏曲进校园暨客家采茶戏展演活动在热水镇文化广场拉开序幕,吸引了近500名观众观看演出。地方戏作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有强烈的区域性,舞台语言即当地的方言,有着无与伦比的亲切感和代入感。客家采茶戏即是如此。早在1963年,和平县热水镇成立了基干民兵业余剧团,一直坚持挖掘、传承、创新客家釆茶戏。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热水艺协致力于客家采茶戏的创新和发展。经过近两个月的紧张排练,在2018年11月28日晚,终于把热水本土的由王雪松编剧、谢掀挺谱曲的客家采茶戏《三借》,老作家陈青老师创作的《三成哥中奖》两个小戏搬上舞台。两个小戏剧情一波三折,接近生活,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演员们精彩的演绎,赢得观众阵阵笑声和掌声。
先秦智慧、魏晋风流、汉唐气象全在这一方戏台之中,唱念做打,汇千古忠孝节义,更成一时离合悲欢。去年12月3日,送戏曲活动首站到和平县华强中学。演出现场,老师们通过表演经典戏曲、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亲切、生动地向学生们普及戏曲的相关知识,激发同学们对戏曲的兴趣,让优秀经典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很多学生表示,这些节目改变了他们对传统文化无聊、呆板的错误印象,对和平的戏曲文化和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正确的认识。
继走进华强中学后,送戏曲活动又分别走进和平县阳明一小、热水九连中学、和平中学,几乎场场爆满,深受师生喜爱,吸引了超过6000名师生和家长到现场观看。和平县文化馆馆长王勤勉表示,戏曲进校园活动达到了精神文明宣传和地方戏曲传承的效果,有利于全县创文工作深入推进。
乡间艺人焕发“第二春”
“咚咚锵、咚锵锵”,在铿锵激烈的锣鼓声伴奏下,“金龙”紧追龙珠,或进或退,或舞或止,或穿插或绕行,矫健身姿让人眼花缭乱。日前,在和平东江龙狮文化艺术团排练现场,数十名队员正在加紧训练,为即将到来的春节演出准备节目。和平县东江龙狮文化艺术团团长何浓柱粗略地算了一下,2018年,艺术团演出场次已达到17场,除和平县城以外,涉及到12个乡镇。
“演出场场爆满,按每场千人来算,受益群众将近2万人次。”何浓柱如是说,2018年元旦在县城举行客家龙狮文化演出晚会,香港、深圳的6位专业文化人士前来观摩,给予了好评。为什么如此受到群众欢迎?何浓柱说,与我市其他县区不同的是,和平地区的艺术团表演期间,时常会穿插一些拳术表演,以增添其精彩性,可谓杂耍武术样样精彩,如舞狮表演时要不时穿插两人对拳、棍对刀、赤手对双刀、三股叉等,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耍。
据当地县志记载,在客家和平地区,务农耕,重诗书,善歌舞,创造了风格独特的民间艺术,尤以唱山歌和采茶、演粤剧、舞大龙、耍醒狮最具群众性和代表性。和平县东江龙狮文化艺术团越来越受到当地群众欢迎。“台柱子”陈飞燕坦言,出生在和平却从来没有唱过客家山歌,学习了两个月后在阳明中学体育场举办的晚会上首次登台演唱,面对场下上千名观众,虽然有些紧张,但并没有影响发挥,一举赢得了满堂彩。如今她是一发不可收拾,一首《喜事好运滚滚来》唱了10多场,唱遍了大半个和平。
谈到乡村振兴,陈飞燕说,乡村振兴带给基层村民诸多福音,这难道不是现实版的一曲《喜事好运滚滚来》吗?“时逢盛世好时光,舞起采茶唱开腔;大家问崖唱脉介,崖唱和平新气象。和平山水美如画……”这是艺术团新创作的采茶戏表演唱《歌唱新和平》的一句歌词,由何浓柱、黄云华作词,黄河锐谱曲。何浓柱说,如今,我国喜逢盛世,这也激发他们这些乡间艺人创作的“第二春”,接下来将以更大的激情来唱响乡村振兴,歌唱家乡和平好风光。
本报记者 张涛 特约记者 徐精华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