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以现代建筑工业化为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现代建筑工业化为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致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重要腹地

 

工厂生产、现场装配,产业化的模式让建筑有了新的修建方式。近年来,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推进构建“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创新+孵化”的产业合作发展新模式,谋划并确定了发展“现代建筑工业化”产业路径,提出了“以现代建筑工业化为引领,参与珠三角产业分工,全面促进电子电器、空气能、钢结构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思路,以“中国空气能产业基地”为依托,致力打造“国家级现代建筑工业化产业基地”。


在中建二局广东基地车间里,施工人员正在制造运往横琴口岸建设项目施工所用的钢结构。

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链分工

2017年4月,中建二局广东建设基地有限公司在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工兴建,当年年底投入使用。该项目投资20亿元,2018年年产值达3亿元,带动400多人就业,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带动1500人就业。中建二局是由宝安与龙川共同引进的,也是龙川首个“中”字头的世界500强企业。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后,粤港澳大湾区进入“大桥时代”,作为第一批进入深圳的外地大型央企,中建二局伴随特区成长,相继承建了地王大厦、赛格广场、深圳市民中心等地标性建筑。去年9月份,中建二局正式承建位于珠海市横琴新区横琴口岸及综合交通枢纽开发工程项目,主体口岸项目先后分期建成,力争2019年12月20日——即澳门回归20周年之日实现主体口岸的投入使用。24日上午,记者在位于龙川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中建二局广东建设基地车间内见到,施工人员正在加紧施工中,大批的钢结构在完工后,将被运往大湾区供给中建二局,它们将用于建设横琴口岸及综合交通枢纽开发工程项目。据了解,中建二局广东建设基地承建的横琴口岸项目施工合同额约3亿元、总量预计达2.5万吨钢结构。

让人欣喜的是,2018年11月6日,该基地公司承建的横琴口岸项目,迎来了一个意义重大的节点,首个钢构件顺利吊装,打下了“巨无霸”横琴口岸项目,钢结构部分施工的“定海神针”。随着一批批基地生产的钢结构被送往横琴口岸项目施工现场,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承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环节链的目标。

成立联盟,打造龙川工业园全新产业链

广东迈诺工业技术有限公司,是集建筑幕墙及钢索结构工程研究、设计、生产、销售、安装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公司,曾参与包括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在内的世界排名前五的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是世界超高层和大跨度地标建筑的优秀供应商。该公司于2012年落户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园,投资总额为10.1亿元。目前迈诺设计年产能为密闭钢索及锚具10000吨、系泊及桥梁钢绳索具20000吨、金属不锈钢幕墙80万平方米。

为整合各建筑企业单位的优势资源,共同研发新型建筑工业化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新模式,共享技术成果,全面提升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建筑工业化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广东迈诺工业有限公司以敏锐的市场经济触觉捕捉到建筑业市场竞争的商机,联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圳分院、中建二局、香港有利、清华大学等50多家现代建筑产业产学研龙头结成联盟,成立了广东现代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联盟企业在园区得到发展,提升龙川县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园区目前已为产业联盟储备好超过1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打造一个全新的现代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提升经济快速发展。

广东迈诺工业有限公司总裁廖东帆表示,广东现代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后,将结合园区现代建筑工业化产业格局发展定位,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发展,将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实现精准扶贫,推动传统建筑业转移升级,带动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乃至全市、全省建筑工业化及绿色建筑事业的全面发展。

紧抓产业转移机遇,促进园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联盟的成立,以及落户园区企业生产项目的稳固推进,当前,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初步形成了以现代建筑工业化为引领的产业新格局。

2018年,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园实现工业总产值56.04亿元,同比增长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2亿元,同比增长24.5%;完成税收2.22亿元,同比增长56.15%。目前园区入园企业已有90家(投产61家、在建14家、筹建15家,上规42家、国家高新企业14家),合同投资总额近200亿元,主导产业企业68家,产业集聚率为85%。园区已经形成电子电器、空气能、现代建筑工业化三大主导产业。以上各项任务,均已经全面完成年度省、市考评目标,且在省、市排行前列。

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园区将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扎实推进园区提质增效工作,引进3-5个国企央企,做好服务,破解企业建设生产上的难题,促进项目开工、投产,确保重点项目“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致力把产业园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重要腹地。

本报记者 吴奕镇






上一篇:紫金茶产业发展蓝图绘就 致力推动紫金蝉茶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下一篇:打好组合拳 促进稳就业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