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河源高新区“一枚公章管审批”效益显著 审批时间缩短40%以上 企业为河源速度点赞

“投资河源几乎没有让我费过心,也给了我将在河源的项目建设成为辐射全国的企业总部的信心和决心。”广东省易普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正明这样说。河源高新区无论是在土地、审批、服务方面,还是在配套设施等方面,都令这位有着40多年办企经验的老企业家颇有感触。他对记者坦言,经过10余年的厚积薄发和不断改革,河源高新区营商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据了解,在河源高新区“一枚公章管审批”改革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下,企业的行政审批(许可)事项业务整体审批时间相比以前减短40%以上,划转事项平均办理时间缩短至3.5个工作日。

高新区行政服务大厅内工作人员热情帮助企业办理业务。

摸着石头过河,打通便民利企最后一公里

对于河源高新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来说,杨正明的高度评价得来可不容易。“就拿环评来说,以前高新区的企业想拿到环评,需要先到市环保局技术评估中心提交材料,评估中心给出评估意见后,再到市环保局进行审批,即便是准备足够扎实充分,前前后后也至少需要两次前往市环保局。”河源高新区行政审批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的行政审批权是保留在政府相关层面,河源高新区没有审批办理权限,给企业项目审批造成了手续繁杂、时间冗长等诸多不便,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但随着我市积极推动放权改革,河源高新区在2017年7月迎来了首批下放的多个市直部门18项行政管理审批权限,由此也开启了河源高新区发展的新阶段。河源高新区行政审批局负责人回忆,管理权限下放伊始,河源高新区就组织工作人员多次前往深圳、广州、珠海、天津、重庆等地四处“取经”,还定期召开改革领导小组工作会议,每月至少作一次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在高强度的改革工作推进下,去年6月,河源高新区行政审批局正式挂牌成立了,并设立综合窗口,审批手续只需到一个部门,进一步厘清了管理层次和权责,优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事务办结率。

“把验收报告等相关资料交到综合受理窗口,就可以直接办理排污许可证了,比以前方便多了,时间也大幅缩短了。”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刘喜微在办理业务时告诉记者,以前公司办这类业务需要来回跑市里和高新区,手续复杂、审批周期长。现在只需把资料交到高新区综合受理窗口,不用再跑多次。

2018年10月,随着第二批89项市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的下放,包含项目投资建设、技改备案、城市管理等在内的绝大部分行政审批环节,基本已可以实现区内办理。行政审批(许可)事项业务整体审批时间也减短40%以上,事项平均办理时间缩短至3.5个工作日。截至今年3月底,高新区共受理各类业务200多件,并已全部办结,惠及企业100余家。


主动提供服务,释放企业发展活力和动能

在优化、简化行政审批流程,缩短企业办理时间的同时,河源高新区行政审批局还不断加强人员的内部培训与管理,提升办事人员的整体素质、政务服务水平和主动服务意识,推动群众需求度高、办事频繁的事项实行导办、帮办、代办,确保审批工作走上“高速路”。

“目前,我的两家现有企业都在广州,在河源没有办事人员,投资项目各项事务的推进,全靠行政审批局一手操办,对于曾因用地等原因多次搬迁企业的我来说,这还是第一次遇见,非常贴心。”杨正明这样对记者说,这些都让他对投资河源信心满满。盛嘉伦橡塑(河源)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肖先生也表示,河源高新区对待企业有始有终的真诚,切实服务企业生产的态度和作风,对企业来说是最为温暖和最需要的。

据了解,目前针对企业和群众办事的高频事项,河源高新区行政审批局通过积极与27个市直部门衔接,已推动了共231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类事项在区政务服务大厅的代收与代办服务,实现与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事项同步覆盖。此外,在全市率先试行企业集群注册登记制度,并积极探索“证照分离”“容缺受理”“承诺办理”等创新服务模式,让90%以上的审批事项实现了“最多跑一次”,超过30%的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零跑动,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5个工作日。截至去年底,全区各类市场主体爆发式增长24%,总数达4121户。2018年,河源高新区也第七次获评省级产业园考核优秀,荣获中国电子信息行业首批重点推介产业园区称号,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上升至124名。

河源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河源高新区还会进一步对标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加大改革力度,利用互联网、云平台等新平台,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用好这一枚管审批的“公章”,让政府放权改革、河源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改革等措施,能够更多地惠及企业,更好支撑园区实体经济的发展,全力打造出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为我市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提供更好的样板,助力我市“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

本报记者 彭茂洋






上一篇:这个六一,让我们点亮孩子们的微心愿
下一篇:和平热水下径村养蜂扶贫效果显著 “甜蜜事业”让贫困户有奔头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