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遐想
■秦时明月
国庆节这天,几位同学相邀而行,作少林寺游。
少林寺位于登封县城郊约三四公里处,依五乳峰山势而建。寺对面的少室山若横空出世,在中原大地上,确实显得气势磅礴。可是,对于来自山乡的我,少室山的奇特之处不在它的高大,而在它那犹如被倚天长剑削得平直的山峦,远远望去,恰似一堵万仞高墙,实在蔚为奇观。
少林寺门面修葺一新,然而园内却是一派荒芜景象。读了寺内说明书,方知原寺于民国初年被军阀石友三纵兵烧掠一空。昔日佛堂经阁,只留下块块砖地石基;历代帝王将相、名士骚客的题咏毁坏大半,空遗只言片语,远不如那负碑的石龟完整。叹千年古刹、佛教名胜竟毁于一炬,实在令人痛惜不已。进而思及我国无数珍奇文迹,被践踏蹂躏的浩劫,祖先遗产毁者无数,存者廖寥,不禁对华夏之命蹇多舛、不肖子孙之绵绵难绝而哀叹矣!眼前的少林寺,实在与想象中的名刹大寺大相径庭、相去甚远。同游者不免有少林寺“盛名难符”的感慨。
漫步园内,除了几座修复的殿堂外,并无更多可供观瞻之处。偶见几处工地,许多工人正挥汗劳作,斧锛之声不绝于耳。闲聊中,得知已有了专款,准备全面修复该寺。有关部门不仅组织了一批具有传统工艺技术的老师傅,而且还延请了当年寺中老僧人,请他们回忆昔日情景,以期按原有式样重塑金身、再建佛殿。大约不需太长的时间,这座富有传奇色彩的禅宗佛寺将向人们重现它那悠远的文化艺术魅力吧。
游至新修复的方丈室,见石阶前摆有一张方桌,桌上五彩斑斓、光芒闪烁。我踱到桌前细看,原来是各种各样的游览纪念徽章。我随手拈起一块刻有“佛”字的铜质鸡心形徽章,见上面标价五元,然而工艺甚为粗糙。我正观看间,忽闻耳边有人招徕生意:“您买一个吧?”我侧过身来,意外地看见一个年纪很轻的和尚立在我身旁。他约有二十出头的年纪,明目皓齿,显得十分斯文俊雅。他双手不断地捻动着一串念珠,操着一口浓厚的当地口音,热切地向我介绍了好几种他认为是物美价廉的徽章。其实这些东西既不物美,也不价廉。他见我无此雅兴,也就只好作罢。又低着剃得铁青的光头,踱着不紧不慢的方步,口中念念有词地走开了。原来,他是寺内经卖纪念章的僧人,大概由于生意过于清淡,他也就只好利用时间踱步诵经,以示具有修身养性之虔诚罢。
小和尚的出现,不禁使我大为惊诧。我难以想象,现代生活中竟然还有逃循空门、剃度在佛寺法门之下的青年。“他为什么要出家当和尚呢?”这个疑问一直缠绵萦迴在我的脑海,引起联翩的浮想。小和尚出家也许并非看破红尘,他还那么年轻。除了剃得铁青的光头和几道显眼的戒疤外,脱掉袈裟,他依然是个风华正茂、俊雅不俗的后生小伙。在他并不算长的生活旅途中,究竟是发生多大的挫折、多大的磨难,以至于心灰意懒、遁入空门呢?在他今后漫长生活道路上,即使没有铺满玫瑰的坦途和充满光辉的前程,他也完全可以享受人世间常人所能拥有的一切欢乐啊!为何不愿踏踏实实地迈步在人生旅途,而要孤灯古佛前,木鱼伴终生呢?小和尚的出家大约也非性情淡泊、俗念皆休。在我默默地凝视他的时候,随着一阵爽朗的欢笑声,我发现他故意绷得铁紧的脸庞在一霎间完全松弛下来,面若桃红,朗朗的目光如闪电般向我身后扫去。此时的他,真是口眼含春、意念奔弛。然而,当触及我凝视的目光时,他急忙低下头,重新数着念珠,呢呢喃喃地诵起经来。我不相信小和尚是好吃懒做的人。我路过他们的食堂时,曾留意过他们的伙食情况。在食堂的饭牌上,一日三餐都是窝头、玉米粥、咸菜。由牌子上厚厚的灰尘,可以想见这是经久不变的食谱。如此清淡的饮食,岂是好吃懒做者所能经受的?小和尚出家的缘由,我终究不便开口启问,也终于想不出所以然。
归途中,小和尚那俊雅斯文的形象和那悲情的一瞥,久久地刻印在我的脑海中。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