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年货
■邹贤中
农历腊月初,年味随着冬天的脚步悄然走进了人间,年味越来越浓了,打年货的人开始多了起来。
小时候,我那湘南农村没有统一的集市,更没有大型商场。小摊小贩们将摊子支在街道的两旁,上面摆放着琳琅满目的货物,有新衣服、家用物什,更多的是各种吃食。还有一些离集市不远的老人,将自家种的大白菜、萝卜用背篓背着,在集市的一隅兜售,补贴着家用。
从家里到集上有十五里,在没有公交车更没有私家车的年代,大家都是步行去赶集。在路上,可以碰到成群结队的赶集人,大家凑在一起,聊着家常,彼此询问上街打什么年货,寒流在热气腾腾的拉家常中消散了。
到了集市,已是热闹非凡。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着前进。街道两旁的木架摊上,各种年货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小贩们用小喇叭不辞辛苦地卖力吆喝,每一处摊位前,都站满了打年货的人。农村集市的货物是没有明码标价的,卖家开价,买家还价,卖家说着自家货物的卖点,而买家则以鸡蛋里面挑骨头的眼光寻找瑕疵,他们彼此寻求自己最大的利益。
价格谈判是有技巧的,卖家为了防止买家过分杀价,在喊价时都会虚高不少,而买家也有自己的手段,他们习惯砍一半,卖家喊一百的货物却只愿意出五十元。卖家一副急得要跳楼的模样:“五十元,你买得到我送给你!最少要九十元。”买家也不甘示弱:“你看看你这是什么料子嘛,不行啊,六十吧,六十我就买了。”双方经过一番拉锯,往往会成交。如果谈不下来,买家就使出“杀手锏”,装作价格太高,“气冲冲”地说:“算了算了,我不要了。”说完,扭头“要走”。卖家见状,连忙拉住买家,一副心痛不已的口吻说:“算了,进货价卖给你。”买家装作勉为其难的样子,买下心仪的货物。
而卖家,也有自己的绝招,碰到杀价太狠的买家,就说:“不卖了,不卖了,这个价格,进货价都拿不到。这样吧,你先去集市上看看,回来再说。”他们这么一说,买家有时候也会买账,掏钱,拿上货物走人。这种讨价还价的情景不断上演,直到集市结束。
湘南农村酒席之风盛行,年关的迎来送往都要好酒好菜招待,而走访亲戚,少不了还要送礼,在物质贫乏的上世纪九十年代,走亲戚送礼是不兴红包的,大多是提着烟酒、糖果上门,如此一来,要打的年货就更多了。农村五天赶一次集,而要买的东西又如此繁多,善于当家作主的女人在腊月初就开始谋划年货,然后开出年货单子,对着单子一件一件地购买,买好一件,就划掉一项,直到单子上的年货全部收入囊中。这一切,见证着当家人的精明与强干。如果家中没有一个能干的当家人,打回年货后,会发现落下了不少要买的东西,最后少不了还得花更高的价格去村里的代销店购买。
年货之多,又往往是一次买不完的,这就需要赶好几次集或者全家齐上阵。打好年货,大家肩挑手提,满载而归。虽然年货颇沉,但是人们愿意这样辛苦着,在沉甸甸的年货中,感受着浓浓的年味,这里面,有平常百姓家的小幸福,小日子,小盼头。如今,年关又近了,走,回家打年货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