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社记
作者:黄超鹏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七夜,家乡会举办一场城隍庙游艺灯会,镇里的各个村落乡里都会派出一两支表演队伍参加汇演。有趣的是,节目单上的各个单位不是以现行的地理行政单位来划分,而是沿袭旧时的乡社村社来分派,不熟悉那些“字号”或“社名”的乡民们,或许都搞不懂哪支队伍代表的是哪个地方?甚至因为社名的相近相似,常会弄混淆自家村落跟邻村的代表队或方阵。
乡社,是一种传统的社会组织划分方式,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分类方法,比如儿时读到鲁迅先生的文章《社戏》当中的社指的便是乡社。古代乡社,一以地域地理划分,同个乡或同个村为一社,大乡大村内亦有多社共存,社名前也多冠有地名或乡名,比如唤棕树社、顶下社、南陂祖厝社等等;二以居民人口划分,以达到社中人口均等的目的;三以姓氏宗族划分,比如同姓一族,就算不在同一个地方住,但属于同一个姓或同一个祖宗流传下来的分支仍可以同属一个社,共同祭拜共同参加各类宗族活动。
家乡的乡社分类,以上三者皆而有之,且以第一类地理划分为主。这里所谈的地理,不是实际的行政地理方位,而是一种人文或精神上的地理地界。按我们乡人通俗的叫法,叫土地神管地分法。土地神,我们家乡话唤之为伯爷公,亦称社公。一条街或一个村同拜一个伯爷公,就属同一个社,像我家所在的西巷内包含多个姓多个村,但同拜一个伯爷公,所以是同一个社,称为仁里社;而对面巷拜另一个伯爷公,则属于另一个社,叫诗礼社。从中可以看出,社名多用一些仁礼信义忠孝的儒家传统美德作为称号,带有寓意美好,同时起到训诫乡里警示后代的作用。
乡村结社,如同现今的友谊城市,又带有结盟结义的意味。一来不单可以促近地域相近村落之间的和睦共处,异姓异族亦能同存,求同存异;二来让几个弱小的村落结成一个大乡社,守望相助,有困难共同抵御,有福气共同分享。正月里,家乡各社都有自己专属的社日,会举行乡村游神或拜谢社神的活动。比如正月初十,是六桂社与光德社;正月十一,是东坛社与双凤社;正月十二,是仁里社与车田社;正月十五,是新楼社与棕树社等等。大家轮番上阵,你方唱罢我登台,让节日气氛与热闹喜庆一直延续下去,让乡村处处充满年味与人情味。
乡社,壮大力量,减少冲突,为和谐社会与和睦邻里,贡献出独特的解决之道;亦是一种亲情族缘的纽带,增加凝聚力,让乡人体会到族群文化的美好,继续传承良好的传统,一举多得的好风俗。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