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一道美丽的港湾——龙川县丰稔镇黄岭村
2020年,很特殊的一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日子里,反而想出去走走,散散心。这时候,脑海里就浮现出黄岭村的样子,神秘而静谧,质朴而韵味十足,500多年的历史,沉甸甸的内涵和厚重的底蕴,让我至今对它念念不忘。
黄岭村,位于龙川县丰稔镇西部,始建于明朝,兴于晚清民初。“北依分水凹,西掖田咀里,襟吕洞而带麦湖,枕乌石以望萍塘。”古屋古祠,雅朴致韵。乍一看,一屋,一池塘,四周稻田环绕,有山有水,一派客家古村落的美好景象跃然而出!
黄岭村
往来成古今
黄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周为低山丘陵所环抱,从地形上看,因像梅花而称梅岭,又因当时林木稀少,一片黄土,故又称为黄岭。不免让我又想起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那超凡脱俗又沁人心脾的梅花,而与梅结缘的黄岭村,想来也是有其耀眼闪光之美。
虽然历经几百年的历史沧桑,黄岭至今仍然保存着许多文物古迹,其中以古民居为多,这得益于明清时期的门第经济,村中100多座古民居尽显古风古韵,错落有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认定录入了24座古建筑为龙川县受保护文物,村级文物之多居龙川之最。黄岭村还在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进入黄岭村,星罗棋布的古迹尽显黄岭村落的殷实,繁衍生息的后代也在沉静的岁月中昭示着曾经的过往,轻轻揭开了它客家古村落的神秘面纱。黄岭村全村总面积约143平方公里,有村民780户,人口4600多人,其中以叶氏为最多。据村内各姓族谱记载,早在五六百年以前,就有客家先民在此落居,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饶姓祖先从江西迁徙至黄岭,此前曾有王、蓝、马、李等姓氏的人居住,但人数不多。
走进村民叶育远老人的家中,他家还保存着新旧两套《叶氏族谱》,上面详细记载着黄岭叶氏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上面记载着开基之祖为兄弟二人:叶茂富、叶茂贵。明正德年间,他们自龙川通衢迁至黄岭山下开荒,繁衍生息继以世代,遂成人丁兴旺的叶氏家族。
叶氏家族还有一个杰出的代表——叶铭熙,而叶铭熙祖屋也非常别致,它的“进士第”建于清代,坐西向东,客家方形屋,三进四横,建筑占地面积940平方米。整个建筑土木结构,有十二厅、八天井、四十房间。大门木门框、红砂岩质石门墩。坚实高大的墙体,黑白相伴的栋瓦檐,天人合一的布局,又与黄岭村众多的古屋一样基本保持着中原民居的建筑特色,来体现客家人坚忍不拔、团结合作、崇文重教的精神。
草木有本心
丰稔镇黄岭村是省级古村落,也是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村之一。黄岭的古建筑也是极具特色,看那历经百年的风刀雨剑却依然屹立不倒的黄岭炮楼,又名水谦楼,位于黄岭西北部,约建于1874年,距今已经140多年,占地约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为四层砖木结构楼房,高约10米。外墙用石灰混合夯实,内面用泥砖砌成。顶层盖瓦,底层中间有天井。东西两侧有木楼梯,一直通到四楼,每层有两厅二十间房,可以容纳几百人。不管谁站在木楼梯上,都会与水谦楼完美融合,形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那古色古香的气息在空气中氤氲开来,让每一个来炮楼的人们都能够感受到它的历史韵味。
水谦楼,相传是由村里10名有钱的乡绅捐资修建,其目的就是防外贼偷抢,也曾用来办学堂。水谦楼,历经历史沧桑,却依然守望着这片土地,而它曾经的威武和辉煌,也会随着历史的更迭,融入人们的记忆,它记载着黄岭村深厚的文化底蕴,见证着黄岭村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2016年黄岭被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水谦楼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对该楼进行抢救性重修,对碉楼内部各楼层厅、房间、门、窗、楼板、栏杆、地板、瓦面、桁、角等全面维修,目前面貌已然焕然一新。
龙川籍作家邹海林,他退休后一直从事客家乡土文化挖掘整理,已过古稀之年的他,对黄岭村深厚的历史文化投以巨大的热情,多次深入黄岭实地采访,并整理、辑录成展现黄岭村人文风采的《人文黄岭》纪实著作,打开了这个客家古村落的神秘面纱。我在《人文黄岭》中看到对黄岭村古建筑总体特色的描述:“飘来中原的云,吹来黄河的风。黄岭古屋基本保持着中原民居的建筑特点,客家围龙屋、四方围屋古朴典雅,行走在幽幽的古屋间,古朴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坚实高大的墙体,黑白相伴的瓦檐,深邃复杂的庭院,天人合一的布局,处处体现着华夏文明,更体现出客家人坚忍不拔、团结合作、崇文重教的精神”。的确把黄岭村古民居特色概述得非常形象生动,这就是我们龙川的一块宝地,随着龙川古邑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又在龙川古邑文化中不断创新,展现黄岭客家文化独特的一面。
而随着新时代的发展,黄岭村也有自己独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漫步于乡道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墙绘:大手牵小手的“和谐家庭”;笑口常开的“幸福一家人”;党引领着我们走向万里长城的“中国梦”;栩栩如生的“花儿追野”让我想起放牛的童年;金灿灿的稻谷“丰收”图,简直把我童年的生活一帧帧烙印在墙上面,又唤起游人内心最深处对纯真美好的向往,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美好体现。
黄岭好水口
黄岭是一个崇文重教誉冠龙川的人文村,有“黄岭好水口,秀才多过狗”“进士秀才连三代,一屋考出十秀才”的科举佳话。文学底蕴如此深厚,喜欢文学的我,对它自然更加喜爱,在这个疫情大环境下,不管你在哪里,黄岭就在那里,不偏不倚,不离不弃。
现存于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198块“进士题名碑”,记载着元明清三代,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其中一块题名碑上记载着:叶铭熙,广东龙川县人。黄岭村叶姓文人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共出秀才以上功名人物240多人。其中,功名最为卓著者为清嘉庆七年壬午科(1802年)进士及第的叶铭熙。
清朝嘉庆七年(1802年),黄岭人叶铭熙在壬戌科会试中第214名,殿试中三甲进士第100名。而那一年,叶铭熙刚刚20岁。金榜题名之时,想必他一定春风得意马蹄疾,意气风发志得意满。叶铭熙从小勤奋好学、聪慧过人。据说他5岁能诵诗,10岁观四书,15岁就已通五经。在高中进士之后,叶铭熙被朝廷授为正六品,开始了宦海沉浮的一生。而他就任的第一站,就是到直隶省顺德府巨鹿县任县令,巨鹿县真定,是南越王赵佗的故乡。“广东之文始尉佗”,当叶铭熙站在真定南向而望之时,是否会想起2000多年前,曾经“以诗礼化其民”,施政治邑、开岭南风化的南越王赵佗呢?
人文蔚起,流泽无穷,几百年来,黄岭不仅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客家子民,更薪火相传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黄岭人秉承先祖重文、重农、重商的家训,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明清时期,全村经省内各级考试而被录取的生员,人数一直名列龙川榜首,升入国子监读书的比比皆是,共出有180位秀才、举人和进士。仅珠芬叶天瑶祖孙三代就曾出现过秀才以上的读书人13名,一时间“进士秀才连三代,一家秀才十三人”的佳话传遍古邑大地,而黄岭也因“秀才多过狗”而誉满东江,成为龙川远近闻名的“秀才村”。
山清水秀的丰稔镇黄岭村,历经岁月的风霜愈显厚重,彰显着传统与现代的美丽。而黄岭人的志气、品格和成就,则在黄岭的历史长河中彰显。这是龙川的一块风水宝地,这是一方净土,充满了我儿时的记忆和如今对闲适的生活梦寐以求的向往。
想起仓央嘉措的那首诗《见与不见》,写的真的就如我心中的黄岭一样。“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喜欢”。美丽的黄岭,是我心中一道美丽的港湾,住进我的心里。愿我们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