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砥砺前行奔小康接续奋斗新时代

作者:林坤元

编者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勤劳勇敢的中国老百姓,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寄语。

为给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在市委宣传部精心组织、统筹指导下,本报特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百姓小康故事”栏目,通过普通百姓的文笔记录和讲述他们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脱贫经历和小康故事,小切口、小话题表现大主题、大时代。

本报今天推出第一篇百姓小康故事——《砥砺前行奔小康接续奋斗新时代》,敬请关注。

砥砺前行奔小康接续奋斗新时代

贫困户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不少。但我今天故事的主角不一样,他是仅靠一只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书写了不一样的脱贫故事。

在河源市江东新区古竹镇雅色村的田间地头,人们时常能够看到一名中年男子忙碌的身影,他就是村民眼里的自强模范钟仿明。钟仿明今年38岁,年少时的一场鞭炮事故,炸掉了他的整个右手掌,在随后的求学、工作生涯中,自卑、伤感、抑郁等消极情绪曾一度伴随着这个80后。由于身体残疾,加上两个孩子年幼,钟仿明和妻子长期在家耕田、养鸡,一家人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生活常年入不敷出。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纵深推进,党的各项惠民政策也落实到了雅色村。当时,通过外部帮扶让钟仿明一家的生活改善了不少,但他知道,等、靠、要的心态是无法彻底摆脱贫困的,打铁还需自身硬。于是,他自学养鸽技术,起初只饲养了80多对土鸽,后来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他家的鸽棚经过了3次扩建,目前已有600多对种鸽。仅去年,他一家靠养鸽收入就已经有4万多元,彻底摘掉了头上的“穷帽子”。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采访中,满脸自信的钟仿明告诉我,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只是他为自己的人生设定的一个“小目标”,带动家乡人民共同富裕才是他的“大梦想”。为此,钟仿明没有安于现状,除了无偿给村民提供养鸽技术之外,去年他又投入6万元再建一座新鸽棚,养殖规模将达到1200对,年收入有望翻一番。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从一片迷茫不知何去何从,到成为村里的养鸽大王,再到成为全村致富带头人,钟仿明没有因为身体残疾怨天尤人、消极堕落,而是不等不靠、自立自强,凭着一股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精神,单手撑起了脱贫奔康的梦想。其骨气和毅力让人肃然起敬,更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

昔日贫困户,今朝带头人。钟仿明的角色转换,不仅展现了当地的扶贫开发成效,而且折射出一个乡村的生机与活力。4年前的雅色,村容残破、交通闭塞,危楼、危桥时刻威胁着村民的安全。虽然村子紧邻风景秀丽的越王山,但由于该村前往景区连条像样的路道都没有,当隔壁村的农家乐开了一家又一家,充分享受景区开发带来的“红利”的时候,雅色村村民只能望“山”兴叹。

精心筑巢引凤来,只争朝夕促发展。面对困境,雅色村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积极求进求变,通过大力发展种养、引进文旅项目、入股产业园、艺术扶贫等多种方式,最终实现了化茧为蝶、展翅高飞,乡村振兴的蓝图在雅色正一步步变为现实。村集体收入已达18万元,全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21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更可喜的是,该村还依托100亩葡萄园基地,为建立脱贫奔康长效机制打下了良好基础,成为村民致富的“核心引擎”。路宽了、桥通了、灯亮了……贫困户搬新家,年底收益可分红,生活变了样、日子有奔头!雅色,这个省定贫困村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也愈发堪当其名——村里环境雅致,充满艺术色彩。

壮志如铁,万里豪情同日月。其实,乡村巨变是河源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河源这座地级市于1988年1月成立,当时交通落后、财政困难、经济结构单一,这些都成为制约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我们用数据说话,建市之时,河源全市经济总量比不上珠三角一个县,社会总产值只有26.29亿元,财政收入仅4025万元,市级财政收入为零,其行政中心所在地原河源县城只有3万多人口。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到什么程度呢?当时新丰江上只有一座河源大桥,新、老城市民出行主要靠渡船。为解决两岸人民的出行难问题,后来在42集团军的支持下,用退役舟桥在江上搭建了一座浮桥;通火车,那是在建市4年后,因为1992年11月广梅汕铁路才铺轨到河源;高速公路更是建市15年之后的事情,因为直到2003年12月,惠河高速公路通车,河源才正式结束无高速公路的历史。因此,“呱呱坠地”的河源百业待兴,急需大开发、大建设。但请大家留意一个时间节点,那就是1988年河源撤县设市的时候,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黄金十年已经过去,国家开始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压缩基建投资规模,对“过热”的经济进行降温。外部环境的变化给河源振兴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河源人民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通过生态河源、现代河源协同发展,加快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粤港澳大湾区的高度和力度,培植河源振兴发展的厚度和速度,努力将河源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战略腹地。经过32年的发展,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特别是2018年,这是在河源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河源GDP(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超全国平均水平,这为河源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当年,邓丽君的一首《采槟榔》红遍大江南北;如今,迈入发展快车道的河源正如树上的槟榔,已成为各方关注的投资热土,中国中铁、中国交建、华为、阿里巴巴等众多重量级企业纷纷抢滩布局。当前,一个个优质项目正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河源建设成为全省绿色发展的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走出生态河源、现代河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注入强劲动力。

河源腾飞,指日可待!随着赣深高铁2021年正式通车、梅龙高铁加快建设,河源将完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成为沟通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通道”。届时,河源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发展前景更加广阔,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将从河源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得到满足和提升。

(作者系河源广播电视台时政新闻部记者。)

 






上一篇:温暖的豌豆
下一篇:采 茶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