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想起张仲景

作者:康兆妮

近日,一位古之圣贤,时时浮现脑海,挥之不去且敬佩之心充溢胸膛。此人名曰张仲景,张仲景何许人?炎黄子孙皆知之,乃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距离我们一千八百多年,我既非张氏后人,又非医务人员,想起他,可能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然而,新冠肺炎,一场全球性的人间疫情,让我自然而然想起了“医圣”张仲景。

想起张仲景,首先是因为他的传世著作《伤寒杂病论》。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上万的人被病魔吞食。张仲景心怀悲悯,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的诊治,立志制服瘟神。他行医游历各地,将自己多年对伤寒论的研究付诸实践,并含辛茹苦写成《伤寒杂病论》这部不朽之作。著作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广泛运用于医疗实践,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这部著作,确立了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基础原则,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在我国的医学上享有至高的地位。清代医家张志聪说:“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伤寒杂病论》者,不可以为医。”此巨作,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

如果单单是著作,张仲景所作的贡献也许会冰冷些。他不辞劳苦上山采药、发自心底对百姓的怜悯,专心为百姓治病的善行,让他的德行更有温度,即使隔着千万年,也能体会到他灵魂的鲜活,“立德”和“仁爱”,向来是中华医者的灵魂,这是我想起他的另一个原因。

张仲景无意为官,但博学多才、孝顺父母且行为清廉的他,依然被推选为“孝廉”,进入官场。为官后,他依然保持着医者对生命的护佑,想尽一切办法,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社会,为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为了给百姓看病,他想了一个办法,每月逢初一、十五,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老百姓进来,他端坐大堂,挨个仔细为百姓诊治,成为华夏民族的第一位“坐堂大夫”。在他的身上,我们感受到,有一种责任叫“敬佑生命”,有一种胸怀叫“含仁怀义”。

人类,有一种叫做“精神”的东西,深入骨髓。张仲景的仁心仁术,通过“坐堂大夫”,通过《伤寒杂病论》,像一颗永不停止的心脏,联动着中华医者的脉搏。

历史一直向前,沧海也许变桑田,血液中流淌的某些东西却是恒古不变。庚子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肆虐荆楚,并有蔓延之态,中华民族面临一次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当人们纷纷远离的时候,一位年事已高的医者,坐上了高铁,直奔武汉,逆行的姿势,笃诚而坚定,成为一位让中国徒生力量的“坐堂大夫”。

医者仁心和民族精神一直被沿袭,一批批医护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从大江南北朝着英雄的城市出发,当他们来到本该喜庆热闹的街头,却看到寂静的街道空旷无人,来往的只有疾驰的救护车,他们很清楚,自己上了“战场”,之前的担心害怕被勇敢无畏代替,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这些无畏的勇士,投入到谁也无法预料结局的战斗之中,他们不仅需要收治大量的患者,而且需要不断地调整药方。通过实践,他们很快发现,中西医结合能较快地改善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年逾古稀的张伯礼院士,以科学报国的精神,挺身而出,在阻击疫情的关键时刻,诠释了中医药科学家救死护伤的仁心大爱,让中医这块老祖宗给中华民族留下的瑰宝,在新冠肺炎中,发挥着它的优势。

有些惶恐的患者,或对抗生素的错误认识,或对中药疗效的怀疑,抗拒中医疗法。医疗队员们耐心讲解并进行心理疏导,在使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不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药方。当患者治愈出院,热泪盈眶,给这些“坐诊大夫”深深鞠躬的时候,他们的脸上才露出欣慰的笑容。“医学,不是简单的科学,而是有着温度、需要‘共情’的人学。”“医者仁心,面对疾病,我们应该拿出爱心,去关爱患者,去缓解患者情绪,填补医学技术做不到的事。”一位中医院士如是说。

钟南山院士和千千万万的“坐堂大夫”“白衣天使”,用深仁厚泽和无畏无惧,为中华医者的“大医精诚”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在庚子大疫初战告捷之后,想起“医圣”张仲景和他的《伤寒杂病论》,也想起了钟南山、张伯礼院士,想起千万个援助湖北的医护工作者。一为中医的博大精深而骄傲,二为中华医者的妙手仁心而感动。

 






上一篇:挖地瓜
下一篇:光和影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