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岁暖情长一路相依相随

1995年—2020年,25年,面对时光的交错,河源晚报一直秉承初心,全力以赴醉心于不断强化新闻报道的传播力,每一次新闻改革、每一个新闻策划、每一个新闻栏目、每一篇新闻报道,都是以求最大限度满足受众不断变换、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25年里,我们聚焦新闻现场,捕捉点滴感动,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拔地而起,也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收藏了河源人民昂扬奋斗的坚实脚步,同时也收获了众多的读者青睐和前行的力量。今天,我们采访到了关心晚报的人士、热爱晚报的读者,一起与他们细数与晚报的难忘故事。

季运金:

一份有人情味的报纸

“河源晚报是一份很有人情味的报纸。”作为连平县内莞镇宣传委员,季运金回想自己从任职以来,她作为河源晚报的通讯员,这份用报纸链接起来的情分和缘分从未间断过。

在今年河源“6·10”“6·12”特大洪灾中,内莞镇作为受灾情况严重的一个地方,河源晚报在宣传上给了内莞镇很大的支持,从水灾救援到后续家园重建,晚报对内莞镇的灾情做了大量的报道,这些报道也让更多人关注内莞镇的灾情,并且进行支援。也是在这一次的水灾中,季运金结识了很多优秀的记者,并且见证了他们优良的工作作风,不分昼夜,不分节假日,任劳任怨,在一线及时报道,令人赞赏!

“一直以来,我也为晚报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线索,”季运金说,我们希望能与晚报一起,继续为民发声,在未来的日子里,合力对内莞的乡村振兴进行宣传报道,把内莞镇的民生民意通过故事的方式更好地呈现出来。

张燕丽:

生活中晚报从未缺席

“家公无论每次去哪里,首先叮嘱我们的,一定是要记得到保安亭给他拿河源晚报,不能遗漏任何一份。”东源县实验中学教师、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张燕丽说,立足主流,扎根河源,贴近生活,服务读者的河源晚报不仅是老人心中的慰藉,也是两辈人沟通的桥梁。

据张燕丽介绍,2015年,她的公公从老家来到河源给自己带小孩,由于人生地不熟,自己和丈夫又忙于工作,除了生活起居之外,很少有时间与老人促膝常坐。老人有阅读的习惯,刚好单位有订阅《河源晚报》,她就为公公也订阅了一份,没想到集本土味、民生味和文化味于一体的河源晚报,很快得到了公公的青睐,报道的内容也成了一家人饭间的谈资。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张燕丽对河源晚报社的《教育周刊》也是称赞备至。“《教育周刊》不仅关注、解读教育上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也为老师们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帮助,同时,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发表,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创作激情。”张燕丽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学校每个班级都有订阅《教育周刊》。

黄赟:

河源晚报给我留下宝贵财富

回忆起和河源晚报的缘分,源城区新闻秘书黄赟的心中总有一份亲切、温馨、滋润和家的感觉。黄赟说,2002年他刚从大学毕业便进入了河源晚报社工作。最初,到哪里采访、写什么稿子、怎么写……他都不懂,幸好在“师傅”的带领下,他一点点地学会。回首在报社工作的日子,最让他难忘的是单独采写的第一篇稿件。2002年10月,河源的高温天气持续了一个多星期,为了更深入了解市民是通过何种方式消暑,黄赟深入大街小巷,经过多天的采访与观察,了解到人们喜欢在这样的天气里吃苦瓜消暑,于是撰写了第一篇没有老师指导的报道《河源人爱“吃苦”》,受到报社领导的好评,这坚定了他从事新闻工作的信念。在河源晚报社工作的5年时间里,他先后采写了《源城整治“四抢”违法行为》《谁来帮帮救火英雄》《关注环卫工人》等不乏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

2007年,黄赟离开报社,来到源城区新闻秘书岗位工作。虽然已不在晚报工作,但他依然关注着晚报的发展,每当源城区有重大活动的时候,他总会第一时间想到“老东家”,并及时把信息传递给老同事们,一起做好每一篇报道。

黄赟表示,河源晚报给了他知识和力量,更给他的人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和难忘的经历,他衷心祝愿晚报办得更好,办得更出色。

王婉馨:

晚报展现了媒体的担当

青少年是未来的花朵,对于家庭、民族和国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从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已经有6年的时间了,6年的时间里,跟河源晚报的记者也经常接触,晚报对青少年事务的关注程度,报道的专业程度,都让我打心眼里感动。”河源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社工师王婉馨告诉记者,以前也会看晚报,但真正意义上了解河源晚报,认识河源晚报,还是在从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之后。

王婉馨回忆说,由于绝大多数青少年白天都需要上课学习,家长也需要工作,所以很大一部分团体辅导活动都会在晚上进行,而河源晚报记者前来采访时,为了不打扰团辅活动的正常进行,都会选择在一旁等到活动结束后才开始采访。随着《从心出发,呵护成长的心灵》等一篇篇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有社会反响的专题报道的推出,不仅展示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意义,展现了媒体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影响了许多家庭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很好地为“问题”青少年群体“去标签”,让他们看到了媒体、公众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关心,对他们破除内心的桎梏,重新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雷晓琼:

晚报是公益事业上的好帮手

众爱志愿者服务中心秘书长雷晓琼是《河源晚报》的忠实读者,2013年,她从外地来到河源创业,通过关注、阅读河源市民自己的报纸《河源晚报》,她了解了河源大大小小的民生时政,这也让她逐渐融入了这座城市。

2014年,雷晓琼和一群热爱公益的人成立了众爱志愿者服务中心,立志通过公益让河源这座城市变成有爱、充满正能量的城市,而她的友善也逐渐地被晚报媒体人关注。由于经常和晚报人接触,雷晓琼与她的小伙伴们在这座城市撒播的爱心也逐渐被更多人所知,并且通过晚报媒体人的宣传,众爱志愿者服务中心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逐渐有更多的热心人士加入到公益事业中。

如今,河源晚报也是雷晓琼在公益事业上的好帮手,阅读《河源晚报》,关注“河源晚报”公众号,转发一些有正能量的推文到志愿者群,成为她的习惯,在河源晚报创刊25周年之际,她说,“公益事业的路上,不得不感谢河源晚报。每一次的活动,都能看到河源晚报记者的身影。感谢关心和支持我们的每一位记者,正是这些记者的积极报道,才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们,愿意加入我们!未来,希望我们能一起携手,将公益事业做得更好!”

本报记者 彭茂洋 吴文婷 刘曦

 



相关热词搜索:岁暖情长一路相依相随


上一篇:2019,河源有你,更温暖 2020,河源有我,更美好
下一篇:光影相随 晚报“铁军”在新闻一线砥砺前行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