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产业“百花齐放” 激活振兴“奔康密码” 我市各产业齐头并进拓展扶贫产业链
暖阳照射,正是晾晒红薯粉丝的好时节。近日,记者在紫金县绿健源农产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看到,红薯粉浆在滚轮中缓缓运转、均匀受热,再经过冷却、切割、盘卷等工序,一个个琥珀般的粉丝成型,晾晒车间里,工人们正不时翻动着,确保红薯粉丝晾晒均匀、自然固化。像这样的粉丝,该公司每天能产出数百公斤。
传统产业成致富“新引擎”
红薯粉丝是客家人传统饮食中一种常见的食材,它的核心原材料就是红薯。在紫金县义容镇,红薯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种植红薯制作成红薯粉丝,已成为当地的“脱贫利器”。2012年,黄勇兵和父亲两人开始创办紫金县绿健源农产品有限公司,发展到如今,2020年加工量超过1000吨。2017年,紫金县义容镇开始大面积扩种红薯,收成后卖给公司。在此基础上,义容镇充分利用本地特色产业的优势发展绿健源扶贫产业项目,采取“企业+贫困户+基地”的产业帮扶模式,由对口帮扶单位深圳市龙华区观湖街道办和民治街道办以入股形式为6个省定贫困村(桥田村、安全村、南洋村、黄洞村、均安村、下青溪村)各投入资金30万元,帮助贫困户提高收入和发展红薯种植产业。
目前,整个义容镇种植红薯超过1000亩,还带动邻镇凤安、古竹种植红薯。黄勇兵告诉记者,他们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共建模式,公司免费提供红薯苗给贫困户种植,按照合同约定保价回收,如今每年营业额在500万元至700万元。
“飞地模式”拓展产业链
义容镇传统产业成致富“新引擎”,而茶叶专业镇东源县上莞镇以茶产业作为“产业兴旺”的第一抓手,还在实施乡村振兴、助推脱贫攻坚中作出了有益尝试——实行“飞地产业扶贫”模式(即突破地域、资源局限,在邻村大力发展市场稳定、经济效益明显的仙湖茶产业,为贫困户脱贫奔康插上腾飞的翅膀),以此破解了贫困村产业帮扶的难点与“瓶颈”。
2016年11月,深国际集团出资175万元在仙湖山顶购买了82亩茶园,开启了当地“飞地产业扶贫”模式的序幕。2019年,上莞镇新轮村由帮扶单位深圳盐田区发展与改革局、盐田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和沙头角商业外贸有限公司出资208.27万元购买40亩仙湖山茶园的经营权、600平方米加工厂房所有权和相应配套设备及项目启动和运营资本等。2020年4月,上莞镇苏杨村也实行“飞地产业扶贫”模式。帮扶单位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出资275万多元购买仙湖山山顶优质茶园,成立东源县万仙湖茶叶专业合作社进行运营管理,去年茶园实现收益30万元。
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找准脱贫致富产业。记者从市扶贫工作局了解到,2016年以来,我市投入民生基础设施扶贫资金13.75亿元,实施项目5199个,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6.13亿元,实施到村、到户经济发展项目14.43万个,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
市扶贫工作局表示,在发展扶贫产业上,我市注重规模发展,对适度规模经营的企业,给予帮扶资金支持,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目前扶持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立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8家,示范区引领全市扶贫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各县区建立了农业产业示范园,全市已形成东源板栗、和平猕猴桃、龙川油茶、紫金茶叶、连平鹰嘴桃等示范性扶贫产业基地。同时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18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384个,实现了“县区有产业园、镇村有产业基地、户有产业项目”的目标,带动贫困户2万户、7.99万人,有力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彭志通 袁定央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