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村洁家净乡风美 南园古村焕生机 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用文明乡风促村庄蜕变,奏响“幸福乐章”

古村沐新风,幸福沁民心。近年来,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对古建筑复古仿古修缮,同时充分利用家训文化推动乡村树立文明乡风,让古村重放异彩,走上物质丰富、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之路。

日前,在红光村支部书记潘国集的带领下,记者见证了这400多年古村落的文明乡风之美。


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炮楼遗址公园。本报记者 吴奕镇 摄 

保护性修缮“旧貌”复“新颜”

去过南园古村的人,都会被这里具有客家民居建筑特色和艺术的古村落建筑群吸引。近年来,为保护好古建筑,红光村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使古村“旧貌”复“新颜”。红光村炮楼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为潘氏十五世潘宝忠筹资所建,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20年初,红光村启动炮楼遗址公园建设。记者看到,这里完整保留了原炮楼的遗迹,并结合党建文化做好党建宣传以及绿化、公共厕所等配套。

与此同时,红光村还不断改善村内部居住环境,村内道路采用水墨青石铺就,原有石板路尽可能保留,新铺石板下埋入排污管线,既方便村民出行,又不破坏原始村容村貌。不仅如此,红光村还对新建房屋的布局方式、材料、色彩、建筑形式等进行设计,限定古建筑风格,严禁破坏周边环境。

扬潘氏家训传教育之风

红光村重视的不仅是村落保护,对教育、对文化更为重视和尊崇。该村的潘氏家族自古崇文重教,有“忠孝传家、诗书启后”的家训,除了为新入学的学童举行“开笔礼”外,还成立了基金会,为本村优秀学子发放奖学金。

“作为潘氏聚居地,我们有着世世代代相传的家训,每个人都要学习并牢记祖训。”潘国集说。为传承好这一良好家风,该村把原潘氏私塾——柳溪书院打造成潘氏家训文化展馆,这里设置了修身学堂、图片馆、名贤馆、书屋、阅览室、农耕文化馆、潘氏家训文化展示厅、善行义举榜等展示区,充分挖掘展示了本地家训文化资源、历史传统和民风民俗。记者在这里看到了42字潘氏家训——钦德行尊齿高敦礼让尚和睦……感受潘氏历代名贤在忠孝爱国、聪颖勤奋、独树一帜等方面的群体追求和故乡情怀。据介绍,这里还被授予河源市家教家风实践基地,吸引了不少人到这里领会传扬家训文化的当代意义。

立村规民约树文明新风

传承良好家风,培育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拂面来。“我们村村民对于村庄的发展,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关心和团结。”潘国集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充分发挥村民的作用,建立起自治组织架构,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议事规则”和“议事机制”,不管是在家的村民,还是外出的村民,都积极参与乡村建设。

“别看我们的村规严明,其实里面也透着感人民风。”潘国集说。在村庄卫生垃圾治理方面,该村建立起严明的村规民约,要求每家每户对前庭后院实行“三包”,每月进行卫生评比,这也是年度“文明户”的评比标准之一。据了解,该村开展“文明户”评比已有10年时间,该评比对村民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建设的要求细化量化评选,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的村民不仅可以挂牌上墙,还可以凭“星级证明”享受相关的惠农政策奖励,多年来,村民争相变身“追星族”。

红光村还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民俗风情,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点,为人居环境整治注入文明力量——休闲公园、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为村民提供文化休闲场所,广场舞队等群众性文艺队伍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正月十三上灯、端午节包粽子、重阳节慰问等活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丰富的文娱项目让村民的文化生活全面开花、多姿多彩。

本报记者 郑婷影






上一篇:献礼建党100周年 紫金花朝戏《血田英魂》拟6月底首演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