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和平县借路网发展东风 打造“双区”辐射大内陆连接地

和平县作为粤赣高速公路、京港高速铁路、京九铁路南下入粤第一县,南通珠三角、北联赣西南的区位,让其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向内地辐射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内陆企业抢占大湾区发展高地的重要前沿阵地。近年来,随着高速、高铁、国道等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平县交通区位也愈发凸显,在良好环境与优惠政策的叠加之下,和平已是粤东北的投资热土,不仅吸引了君乐药业、广东聪明人集团等一大批企业落户,还迎来了瑞祥塑料等一大批江西企业落地。


和平县新面貌。

发达路网 全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出粤赣高速和平互通仅50米,就可以看到马路宽阔平整,厂房、学校、居民区错落有致的工业园区。很难想象200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山丘野岭,一片荒芜。据了解,和平县工业园总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分为一园三区,其中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12平方公里,由深圳福田区与和平县在2006年1月联手共建,距京九铁路和平站和正在建设的赣深高铁和平东站都仅2公里,国道358线从南北贯通园区。

作为和平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和平县高度重视和平县工业园建设发展,始终把聚焦重大项目、培育重大产业作为抓手,积极谋划建设与“双区”深化合作,加快推动产业和城市高质量发展。

为筑巢引凤,和平县已累计投入资金约50亿元,不断完善道路、供水、供电,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与金融、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设施,并实现了向企业提供完整的“七通一平”工业用地。同时,园区还积极谋划推进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中心、钟表科创城项目、园区固体废物收集转运中心、园区实习实训中心等配套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园区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随着园区紧抓“双区”产业布局扩张、产业链调整重构机遇,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链。截至目前,园区初步形成了以现代轻工纺织、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同时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先进材料、新能源、现代食品的产业格局。

“京九铁路南下入粤第一县,粤赣高速南北贯穿全境,229、230、339等省道在县内纵横交错,我县也已纳入珠三角2.5小时经济生活圈。”和平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交通路网的发展给和平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仅2020年全县就完成工业投资29亿元,吸引到了和平药业、深圳长丰环保新材料等10亿元投资项目,引进“双区”企业11家,让和平更好地融入了“双区”产业链、供应链。和平也正依托路网优势,全力打造“双区”辐射大内陆的重要连接地、先进制造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粤赣现代物流的重要集散地。此外,和平还有青山绿水,不仅在2020年吸引到了80.24万人次游客,实现旅游收入6.18亿元,也让和平加速打造优质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地、绿色康养的重要目的地。

暖心便利和平 成企业投资热土

为更好地发挥发达交通网络优势,转化经济发展活力,把“便利路”建设成为“致富路”,近年来,和平县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足了功夫,在不断加码福和产业园北扩,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推进主导集聚与高铁新区科创产业园规划,主动对接“双区”国家战略的同时,还深入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认真落实好惠企暖企政策,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尤其是2020年,和平县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把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5个工作日内,推动“证照分离”全覆盖,实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申报压缩至1个工作日,新增市场主体3434户。同时,和平对投资项目推行“项目代办制”安排专人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一条龙、保姆式贴心服务,对“特色代办”推行“容缺受理”等,有效实现了企业投资的“零等待”,广受企业好评。此外,落实的减税降费等纾困惠企政策,全年为企业减免税费4481万元、租金111.4万元,完成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资金发放6494户,帮助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15.9亿元。

“仅用时两个月,公司团队经过考察,就作出了落户和平的决定。”投资和平的深圳市长丰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育朋曾在采访中,对记者这样说道,企业之所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决定落户和平,除了其面向湾区、辐射内地的区位优势和优异的生态环境之外,更看重的是来自和平各级党政机关用情用心培育出来的良好的营商环境。东莞朗轩眼镜有限公司生产部总经理吴伟农也表示,企业遇到什么疑问,和平县有关部门都能及时进行回应,为企业落户与发展提供了信心和保障。

“用心用情用力支持企业发展,才能吸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和平,今年春季重大项目集中动工活动中,和平2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到了90.6亿元。”和平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和平县将进一步依托不断完善的交通路网,抓对接、优环境、筑平台,在深化与“双区”优势企业合作,加快“融深”“融湾”步伐的同时,不断打造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与健康、先进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挖掘和平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着力打造智慧生态现代新城和人民幸福“心城”。

本报记者 彭茂洋






上一篇:“老师”播撒革命种子,后人传承红色基因 用党建+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添动力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