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昔日撂荒地 今成“致富田” 江东新区多措并举让撂荒地焕发生机

近日,记者踏访江东新区古竹镇新围村,在一处叫伯公坳的山冲里,平整的稻田,绿油油一片,清澈的溪水顺着新修的沟渠潺潺流入稻田,滋润禾苗成长。稻田旁边醒目位置矗立着“新围村耕地图斑复耕复种公示牌”,昭示着这片稻田曾是一片“沉睡”多年的撂荒地,这正是江东新区开展撂荒地整治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耕地乃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在乡村振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上级部署,2021年我市要完成连片15亩以上撂荒耕地的复耕复种工作,到2023年全市必须全面消除耕地撂荒。今年以来,江东新区抓住党史学习教育契机,坚持把推进农村撂荒地复耕复种作为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严格监管、健全机制”的原则,扎实开展农村撂荒地整治专项行动,实现荒地变良田,为农民致富增收扩渠道,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镇村干部在新围村复耕复产点查看秧苗长势。

破解灌溉难“瓶颈”

在新围村伯公坳的复耕田里,不少村民顶着烈日在田间劳作。几只轻灵的白鹭也在田里协助“捉虫”,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令人沉醉。记者看到,复耕复种公示牌上显示,这块撂荒地为9号图斑,地点是上屋小组,面积为18.37亩。“过去耕作这些田地,为了引水,需要耗费极大的体力和精力,故只能放弃,而今水被引到田头后,村民们不再有后顾之忧,于是纷纷复耕撂荒地。”新围村党支部书记黎赵华告诉记者,复耕前,这块地田间杂草丛生,草都长有半人高,复耕成本大,再加上土渠淤泥堆积,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很多村民不愿意耕种,有多年没有人打理。今年镇村下大力气在渠道里埋了涵管,沿山边整修了沟渠,还把荒地里杂草清理了,很多村民争抢着复种。像这18.37亩,由3户村户“抢”到了手。

在黎赵华看来,9号图斑撂荒地紧靠村道,只要水利问题解决了,今后建成高标农田也不是问题。“解决了灌溉难题,村民种稻就有了底气。”古竹镇党委副书记李剑锋更是直言,不是村民不想耕,而是缺少耕的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是解决撂荒地问题的重要措施。他认为,要加强耕地撂荒突出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各种涉农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捆绑使用,逐步改善整个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要多渠道、多方位筹集资金,实施综合开发,兴修农田水利,改善耕作条件,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突出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以永久基本农田为重点,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可防止出现新的耕地撂荒。

又闻禾苗“香如故”

越王山下,义容河畔,雁头桥边,一大片禾苗长势喜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绿意,可谓“苗叶青翠,绿染沃野”。这里就是古竹镇孔埔村撂荒地复耕复种点,地处孔埔村下坝、高岗小组,面积为66.95亩。在古竹镇孔埔村村民看来,古竹镇孔埔村撂荒地复耕复种公示牌也是“无言的宣传牌”。“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当地一村民告诉记者,看到公示牌,他明白了耕地撂荒多年就会成为荒地,肥力变差,地力下降,这“沉睡”多的撂荒地一定要唤醒,不能丢。

“复耕这块地不容易,要跟红火蚁、杂草作长期‘战斗’。”李剑锋说,由于多年撂荒,地没有翻过,有不少红火蚁窝,第一批玉米种子种下地,不少成了红火蚁的“口粮”,无奈之下,只能发现缺窝,马上补种,为此补了好几轮。由于是河滩地,杂草根扎得比较深,要加强管护,防止杂草跟玉米苗争营养。他说,这块河滩地是一块难得的连片土地,开发条件不错,撂荒地整治只是第一步,将把握相关政策,引导村民发展规模种植。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古竹镇将加快土地流转,预防耕地撂荒,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有偿、依法、自愿的原则下,对因无力耕种又不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要确保其收益不少,引导其采取转包、出租或入股的方式流转,对自愿交回的承包地和依法收回的承包地,要尽快重新发包,同时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组织,接受委托,为土地流入方、流出方提供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真正建立起解决耕地撂荒问题、促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的长效机制。

冲天干劲提振“精气神”

俗话说:“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要想获得良好的收成,秧苗很关键。在古竹镇四维村编号为3号的黄塘鱼子塘撂荒地复耕复种点,40.63亩秧苗迎风招展,长势喜人。该村党总支书罗平康说,村里整治行动早,干劲足,再加上地力足,秧苗长势相当旺,照这样的生长势头,丰收应该不是问题。

与其他村相比,四维村相对偏远,地势起伏较大,“巴掌田”“山腰田”“鸡窝地”等各类碎片化农田多,不仅耕作极其费力,更头疼的是水源供应不足。随着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上了年纪的留守老人又无力继续耕种,村里那些耕作条件不好的农田就逐渐被撂荒。如今,这些“巴掌田”“山腰田”“鸡窝地”多已复耕。

“这块撂荒地以前长满齐人高的杂草,能够重新焕发生机,是我们干群齐心协力干大事的见证,可谓冲天干劲提振‘精气神’。”罗平康说,这块地多年前从当地新坑水库引水种植,由于渠道年久失修,淤泥堆积堵塞,逐渐成了撂荒地。今年复耕开始后,引水灌溉是个大问题,由于天旱,再加上沟渠不通,从新坑水库引水已不可能。无奈之下,他们只好翻山越岭从山那边的井头水库引水,架设引水管道就超过300多米。“以前没有抽过,也没有干过这种事,刚开始抽,水管受不了大的水压,刚起动水管就爆了,水压太厉害了!”罗平康说,现在秧苗根扎稳了,就不用抽水了,到时抽穗时再抽些水,丰收就可以打保票了。

多举措让闲地蜕变成“金土”

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所在。记者了解到,古竹镇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藏粮于地战略,把解决土地撂荒问题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抓手,把打赢打好荒地歼灭战作为“十四五”开局起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第一场”硬仗,聚力开展撂荒地专项治理,让闲地蜕变成“金土”。该镇纪委牵头,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重点检查撂荒地整治工作进度和数据真实性,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目前,图斑内撂荒点全面完成平整。

与古竹镇一样,临江镇千亩撂荒地也披上了绿装。如何让撂荒地“活”起来?今年以来,临江镇把解决耕地撂荒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以等不得、误不得、慢不得的紧迫感,积极开展撂荒地专项整治等当前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采取多形式加大撂荒地复耕,做到应垦尽垦、应耕尽耕、应种尽种。

临江镇因地制宜采取了“代耕+委托+流转”的方式抓好荒田复耕,对生产条件较好且比较零散的耕地督促农户或者村小组委托村内其他人员复耕;对相对集中连片的撂荒地,引导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对撂荒较久,地力降低,复耕难度较大的耕地,与撂荒地户主规范建立流转手续,引入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复耕,并且在流转合同中明确要求禁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做到“农户复耕一批、代耕代种一批、土地流转一批”。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陈敏






上一篇: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