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发展力量 绘就美丽画卷 我市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香甜玉米,硕果累累,喜人!逾2.5万公斤新鲜玉米卖不动,恼人!幸亏村里来了“玉米书记”,开心!这个“玉米书记”就是市政协派驻孔埔村第一书记兼驻江东新区古竹镇工作队副队长赖峰云。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的协助下,孔埔村村集体种植的逾2.5万公斤新鲜玉米销售告罄。
11月29日,孔埔村党支部书记邹志辉介绍说,孔埔村积极响应中央撂荒地复耕政策,其中“夏蜜”甜玉米种植面积近100亩。几个月来,村“两委”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原本想靠销售玉米来提高村集体收入,但销售陷入困境。幸亏有了工作队的帮扶。
据市乡村振兴局的相关统计数字显示,截至10月底,全市95个乡镇进驻组团单位512个,其中省直2个、深圳208个、河源市直125个、县区177个。派遣驻镇帮镇扶村干部586人,其中省直5人、深圳220人(不含驻县8人)、市直180人、县区181人,已全部到位,实现驻镇帮镇扶村市直单位全参与、派驻乡镇全覆盖。各工作队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制订乡村振兴三年规划及年度计划,还大力实施各类帮扶项目,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2亿元,开展到户项目5678个、到村项目2513个、到镇项目532个。
乡村颜值越来越高。
“四个不摘”保成果
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坚持尽锐出战,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市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来抓,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568户、107372人全部脱贫;255个相对贫困村全部退出,“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全部兑现,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我市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注重“三农”优先,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县(区)全覆盖,农民人均收入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成效明显。
我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推动过渡期内脱贫攻坚政策平稳转型、无缝对接、有效衔接。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执行好、落实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采取精准帮扶措施拓展稳定增收渠道,健全社会救助、关爱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做好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发挥镇村作为推进有效衔接的重要节点和平台功能,完善驻镇帮镇扶村的组织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加强镇村联动发展。我市认真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截至目前,全市组织镇村全面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精准识别,共识别农村低收入人口454户1939名(其中易致贫263户1112人、易返贫157户681人、突发困难34户146人),因人因户全部落实帮扶措施,有效化解返贫致贫风险。
灯塔盆地建设提速
乡村振兴让农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灯塔盆地创建国家农高区的建设现场更是令人振奋,处处生机勃勃,处处都能感受到“撸起袖子加油干”热潮涌动的气息。美林油茶加工、越秀风行、德康农牧、光明鸽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火热景象。
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灯塔盆地农高区管委会(筹)顺利挂牌运作,正加速向国家农高区迈进。作为全市乡村振兴的“主引擎”,灯塔盆地开发建设已转入提质增效阶段。灯塔盆地农高区党工委、管委会以创建国家农高区为核心,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灯塔盆地20个镇全部纳入全省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巩固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成果,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工作,携手灯塔盆地总结土地流转、“三变”改革、联农带农等经验,成熟做法正逐步在全市推广。
灯塔盆地开发建设不断提速,正引领全市农业农村加快高质量发展,为我市乡村产业兴旺提供了强大基础动力。我市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也得到深入推进,成功获批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农业产业强镇3个,成功培育“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国家级示范村7个、示范镇3个以及省级专业村124个、专业镇18个。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升级。大力推进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建设,连片连线建设美丽圩镇和美丽乡村,规划县级美丽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15条,创建美丽宜居村514个、特色精品村24个。
“颜值”转化成“产值”
“深圳驻古竹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帮助卖玉米,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再次体现了深圳是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帮助河源。”市乡村振兴工作局负责人说,深圳市长期以来倾情倾力帮扶河源,为我市带来了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超前的信息、扎实的作风。新一轮驻镇帮镇扶村,深圳帮扶我市44个重点镇,选派了228名工作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优秀人才,这给了我市乡村振兴很大的信心。
深圳驻紫金县苏区镇工作队由5人组成。该工作队对苏区镇发展信心十足,联合镇委拟订了三年帮扶规划。工作队队长夏昌江表示,将红色旅游与绿色、古色相融合,整合周边自然生态、传统文化、特色乡村等资源,开发复合型旅游产品,进一步扩大茶产业种植,从种植、生产到销售进行有效衔接,形成一体化的生产链。“以旅游为载体,发展当地产业,比如茶叶、陶瓷、农特产等,这些都将成为推动苏区镇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市乡村振兴工作局还表示,接下来将加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培育,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主抓手,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和农业专业镇,加快推动“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同时还将提升农业价值链,发展“农业+”新模式,培育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等新业态,让乡村“颜值”转化成富民“产值”。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欧阳春霞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