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成就金山银山 我市实施“三大战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作为广东省实施碳普惠制首批六个试点城市之一,我市积极与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就绿色金融发展、生态资源转化和低碳经济发展等领域开展合作,为全市绿色低碳行业发展和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能力建设等提供了平台和动力。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达43.71亿元,同比增长119.65%,首次突破40亿大关,涵盖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这是我市实施“三大战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缩影。我市地处粤东北山区,是广东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发展区,造就了绿色是我市的底色,也是我市的核心竞争力。广大党员干部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省委关于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的工作要求,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控制碳排放总量、打造低碳产业体系、完善低碳发展政策”三大战略,打造全省绿色发展的示范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走出生态河源、现代河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以“低碳发展政策”为引导,强化基础能力支撑。
龙川县佗城镇佳派村的光伏发电一年可为村里增加收入超90万元。
筑就绿色低碳新城市
以“碳排放控制”为前提,筑就绿色低碳新城市。我市开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组织控排企业、重点企业开展碳排放信息填报、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填报等相关工作,协助核查机构开展碳排放核查工作,加强对控排企业、重点企业的管理,完成全市16家控排企业碳排放交易履约工作,履约率100%。
我市还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优化城市出行结构,大力推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发展模式,提高非机动化出行、公共出行和共享出行比重。强化车辆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推广混合动力汽车、新能源车、CNG车等节能环保车型,推动落实公交电动化的目标任务,完成交通运输工具电气化清洁化替代,目前市区公交车电动化率已达100%。
构建生态产业新体系
以“培育+转型”为抓手,打造低碳产业体系。河源以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为目标,积极发展绿色工业和低碳农业,推动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提升资源利用率,构建生态产业新体系。
我市着力培育绿色低碳企业群体,围绕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构建新型绿色工业发展格局,大力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打造百亿级食品饮料及水产业集群,打造百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引育一批绿色低碳领域重点企业,围绕旗滨、东瑞食品、汇先丰、霸王花、纽恩泰等绿色领域龙头企业,大力实施“一企一策”和“倍增计划”,落实科技创新、产业链整合、增资扩产等各项优惠政策,助推绿色领域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围绕和平君乐、佳泰药业、颢禾环保等具备比较优势的绿色领域创新型企业,实施“专精特新”培育工程,落实新上规模企业、融资和贷款贴息等奖励扶持政策,助推企业扩大优势。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紧盯“双碳”工作目标,力推企业转型升级。以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为抓手,着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改造。着力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导企业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的新产品,依托绿色能源和丰富的水资源,在园区、企业、产品层面探索碳中和河源方案,打造河源制造业品牌优势。
发展现代低碳农业
我市还大力发展现代低碳农业。以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加强与深莞惠等珠三角城市涉农企业的合作,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科技化进程,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把河源打造成为广东重要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广东有机食品集聚地。加快推进投资200亿元的弘稼河源现代农业生态园建设,把该园打造成集现代农业示范区、高科技农业产学研基地、农业观光旅游与区域特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科技型农业综合生态园,为现代低碳农业发展路径贡献“河源样本”。
我市还增加生态系统碳汇,构筑绿色屏障。扎实推进“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四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从作业设计、造林质量等各环节对全市造林抚育工作进行全方位推进,2021年已完成高质量水源林工程7.61万亩,占任务的122.15%;完成高质量水源林新造林抚育9.63万亩,中央森林抚育6.48万亩(其中大径材培育0.5万亩),绿化美化乡村35个。
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