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月圆之夜

■石泽丰

月亮升起来了,从山地的那边。当我透过窗户,看清它硕大圆润的样子时,它已爬上了山顶的树梢。这是一个月圆之夜,山里,暮色与宁静结伴而来,夜还没有进入很深的状态,人们就习惯早早地睡去,远近剩下的,是鸟兽的鸣叫,且稀疏,点缀着山乡之夜。

此刻,我寄宿于一个名叫木塔的革命山区,身下躺着的是一张修复的农家老式木床。屋子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做的,木板隔成内墙,简陋,我喜欢这样的环境,它有着足够的乡村元素。我决定住下来的时候,主人从柜子里拿出了干净的被子把床铺好,然后,回到自己的里屋睡去了。虽然城里的喧嚣早已不再,但我还是睡不着。看到月光皎洁,星空万里,我就想到白天这家九十七岁的老翁向我讲述当地妻送郎参军的故事。

老人指着自家门前山岗上的堡子说:“它可以为证,月光可以为证。”老人的视力不好,但他知道堡子的方向——就在前方,不远。一如当初,他的父母将革命胜利的曙光指给他看一样,将苦尽甘来的愿景指给他看一样。不过现在,堡子失去了它当初瞭望的功用,守堡子的人也不在了。

我坐在老人的身边,听他慢慢回忆他七八岁时亲历的往事。这些往事尽管如断了线的珠子,老人记不真切,我还是能从地方党史和白天参观当地红军纪念馆中找到印证。

那是一九三四年的农历十月份,当地正在开展土地革命,农民分得土地,享受到了胜利果实,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广大翻身农民全力支持红军,主动从家中拿出床板、被条、食物。也就是在那个月的十七日,他的邻居汪林辉新婚刚满七天,毅然要去参军,并得到了妻子计云梅的大力支持。汪林辉在那天天黑离家之前,计云梅倾其家中所有,做了一桌饭菜,为丈夫送行。妻子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他,他接过妻子手中的行装,一把拉着她的手,深情地说:“我会保重自己的,等革命胜利之后,我会选择一个农历十五的月圆之夜回来与你团聚。”计云梅含着热泪依依难舍,许久才松开丈夫的手,且把这句话牢记在心里,目送着丈夫从山地出发,踏上革命之路。

老人说,计云梅当时就住在他家斜对面。

计云梅送走了她的丈夫,新娘送别了新郎,月光照耀前程,丈夫走后的家,如深夜的大山一样,格外寂静,她的泪水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冬去春来,四季更迭,以后每年农历的每个月十五之夜,计云梅都要烧上一桌好菜,翘首盼望丈夫归来。其实汪林辉参加红军不久就血染战场了。多少年后计云梅得知消息,仍不相信丈夫牺牲的事实,她依旧守着丈夫的承诺,直到自己最后卧床不起。

那天,正好又是一个农历十五之夜,圆月如期升上枝头,计云梅弥留之际,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看看自家空空的饭桌。这时,前来看望她的乡亲们意识到了,立即各回各家,每人做上一道菜,做好后全部端至计云梅的家,并摆上碗筷。这时,她的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随后安详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这个曾经的婚房,离开了这个让她等待、守望了一生的家……老人断断续续的讲述,与我白天在木塔红军纪念馆听到讲解员小虞所说的如出一辙。在木塔红军纪念馆,我看到了计云梅斜靠在床上的蜡像,一条花布薄被盖着双腿,旁边有一张八仙桌,床的一侧是一扇木格子窗户。一束如月光一样的灯光照射在蜡像的脸部,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一世夫妻只有七天,这就是计云梅的故事,这就是当初经历深重灾难的中华女人支持丈夫参加革命的故事,她们为了新中国的革命事业,不惜付出一生的代价,终于换来了子孙幸福的今天。白天,老人在向我说起现在所过的好日子时,不时发出咯咯咯的笑声,这笑声,一直回荡在我耳际,回荡在青山之中,引我入梦。

 






上一篇:阮啸仙学生时代的故事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