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敬畏
■贺超雄
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懵懂的童年,虽然物质很是匮乏,但确实是无忧无虑,无所畏惧。在记忆中,唯独对奶奶、爷爷的教诲,深怀敬畏,延续至今,难于忘怀。
奶奶出生在旧社会,勤劳、善良,是特定年代典型的农村妇女。由于父母平时忙于生计,很少有时间照顾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生活在奶奶身边,儿时的启蒙教育就从奶奶说教开始的。她对我的教育,经常挂在嘴边的是:“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事,做坏事,会遭雷劈的!”吃饭时,不小心有饭粒掉在地上,她就说:“快拾起来,糟蹋粮食,会遭雷劈的!”村里有谁不孝顺长辈,她就会教育我说:“不能做不孝之子,不然,会遭雷劈的!”类似的还有很多,时间长了,“时时有‘雷神爷’在监督着我,千万不能做坏事!”就成了我儿时的“第一敬畏”。每当雷声滚滚时,我都会条件反射地问自己:有没有做坏事?如果想起哪件事做得不是很妥,自己就会默默请求“雷神爷”原谅,下次一定改正,绝不再犯。这种发自内心的敬畏,由奶奶的反复絮叨开始,逐渐地成为行为习惯。现在想来,哂然一笑之余,仍觉得弥足珍贵。虽然说“做坏事”和“遭雷劈”,这种因果关系并不科学,但“不敢做坏事,不能做坏事”,这样的敬畏之心,却在我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值得永远坚守。
爷爷毕业于民国时期师范学校,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读书人。当年村里很多年青人在外务工,书信是他们联系家里的重要渠道。村里留守的老人大都字不识几个,“怎样把书信的文字翻译成本地方言,再把本地方言转变成文字”,这替人读信和写信的“重任”大都落在了我爷爷身上。每次看到邻家的大叔、隔壁的大婶揣着书信焦急而来,满怀喜悦而去,我都对爷爷肃然起敬,羡慕不已。他经常对我说:“要做有文化的人,不读书就没出息,人生就没意义。”那时的我,不懂“人生就没意义”有什么含义,但很小就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很早就害怕“没读好书,将来没出息”。这一“害怕”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乃至在工作中,常常警醒我失败时不气馁,懈怠时要坚持。
儿时的敬畏还有很多,今天看来,这些曾令人敬畏的事理,未必完全合理,也未必完全经得起推敲,但它源于生活、发自内心,明了质朴,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在当年闭塞的小山村,这些敬畏几乎就是等同于今天的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
常常想起儿时的敬畏,时时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头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恪守住心灵的从容和淡定,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上一篇:孽缘
下一篇:从“孽子”到“吒儿” 哪吒与父母关系的演变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