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从“孽子”到“吒儿” 哪吒与父母关系的演变

■吴聚平

《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后评论几乎一致叫好,短短几天票房即突破7亿。

很多人不由自主地将它与1979年版动画电影《哪吒闹海》作对比,我在手机上重温了这部经典,不得不说,从人物形象,情节设定,构图,色彩,背景音乐都极具美学欣赏价值,一种古典的优美,为三十多年前能做出如此水平的动画而感叹。

《哪吒闹海》塑造了一个爱恨分明、救民于水火中的小英雄形象,哪吒与龙庭,善与恶,是鲜明对立的。这种角色的对立,有点像古典戏剧的情节,虽稍嫌刻板,但也很吸引观众。

到了《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里,便打破了这种二元对立的价值观和刻板化形象,元始天尊利用天地精华孕育的灵珠和魔丸,因为太乙真人喝酒开小差,致使魔丸进入殷夫人即将临产之胎儿,灵珠为海龙王攫得,赋予了龙王子敖丙。善与恶开始变得复杂,并且随着环境不断转化,激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当最后哪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时候,完成了全片的价值塑造。

除此之外,新旧两版中,最引人注目的改变,便是哪吒与李靖夫妇亲子关系的变化。

“还债”与“报恩”

从最初的神话传说,到《封神演义》,到后世的影视作品改编,哪吒与李靖的关系都是这个故事的内核之一,是构筑哪吒精神的关键。在这些作品中,无一例外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紧张对峙的。李靖,这位陈塘关总督,代表着正统与父权的威严,哪吒的天生反骨令他不安,他的恐惧化为镇压,发怒,咆哮,大骂“孽子”。

和这一关系原型高度重合的文学作品父子形象,还有《红楼梦》中的贾政与宝玉。和李靖一样,贾政对宝玉怀有复杂的感情,这个“含玉”而生的儿子被他认为是家门不幸、家道中落的预兆,从而不能不充满偏见,及至见其长大后混迹于女儿堆中,不思功名进取,更是万般滋味,而不能不一次次打击这个“孽障”。后因金钏儿之死事件,宝玉差点被打废掉。

难道李靖贾政们对孩子就没有半分真情吗?也不全是,他们有自己的期待,想要的是一个对权威驯服,为主流价值认可的孩子。当这些理想的期待在“混世魔王”面前一一落空后,巨大的失落更加剧了他们对孩子的钳制。

在这种传统语境下,父母被默认为对孩子天生有恩。为了还恩,哪吒“剔骨还父,削肉还母”,悲壮,而令人心碎;红楼结尾,宝玉船头拜别贾政,也是“还债”的举动,此后了无牵挂与跛足道人飘拂而去。

元代郭居敬辑录绘著的《二十四孝图》,每一幅图便有一个极其夸张的“报恩”故事,“鹿乳奉亲”“卖身葬父”“卧冰求鲤”“郭巨埋儿”,鲁迅曾写文表示对这类违背常情的故事的反感。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孝,却得到了广泛的传扬,一直到今天,附近小学的外墙上还刷着一溜这样的故事,以为古风而显得有文化。

“都是我的儿”

那末,《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李靖虽然还是沉默少言的,但不再横眉冷对,他和殷夫人对哪吒是全然的爱与无条件的接纳,当所有人都不同意留下这个“魔童”的时候,殷夫人冲上去抱住儿子说,“无论是妖是魔,他都是我的儿”,而李靖坚定地站在她身后;当哪吒为村民所误解,甚至是厌弃的时候,只有殷夫人还一声一口“吒儿”笑呵呵地接纳他,如果说,“世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那父母的理解就是哪吒最大的避风港。

所以真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吗?我看未必,如果没有父母与太乙真人的引导,哪吒未必会成为最后那个有勇气和担当的哪吒。如果他是在一开始就被放弃的魔童,那么最大的可能是最后会成为对这个世界有最大恶意的哪吒。

说到底,哪吒要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那份底气,是父母和师傅赋予的!

 






上一篇:儿时的敬畏
下一篇:为什么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