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坚持产业兴县不动摇 加快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标杆——访东源县工商信局党组书记、局长蓝超委

工业经济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是经济的主体、税收的源头、发展的依托,如何抓好产业发展的“牛鼻子”,把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至关重要。东源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蓝超委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县工商信局将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坚持产业兴县不动摇,紧紧围绕工业稳增长目标任务,全面推进“三个年”行动,扎实抓好“双统筹”工作,以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奋力开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推动东源又快又稳发展、当好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的主力军提供坚实支撑。


东源县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持续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构建现代产业格局促工业倍增升级

今年,东源县工商信局将大力推进工业倍增升级专项行动年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工业“推进器”“压舱石”作用,重点围绕“打造现代产业平台、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强化招商选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科技赋能产业”等六个方面精准发力,力争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优质工业项目20个、新上规企业22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37亿元、同比增长9%以上;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59亿元、同比增长9%以上;完成工业投资额43亿元、同比增长28.7%以上。

蓝超委说,今年将着力打造现代产业平台,全力加快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园建设,力争今年扩园1平方公里、新材料产业园顺利交地,落户企业全面动工建设,努力创建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大力推动产城融合,加快完善工业园区周边配套,推动园区建设从2.0版本(生产)向3.0版本(生产+城市配套)迈进,打造宜业宜居园区环境。还将紧扣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部署,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水经济及食品加工、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力争产值超30亿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超5亿元企业17家以上、超亿元企业53家以上,奋力打造“3+2+N”产业集群升级版,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将狠抓产业绿色转型,大力建设绿色园区,落实省、市工业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等措施,力争全年推动15家以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全面提升商贸业发展质量

蓝超委说,东源县工商信局将认真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加快出台支持商贸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资外贸稳中提质,推动消费加快复苏回暖,全面提升商贸业发展质量。

东源县工商信局将狠抓外资外贸提质增效,支持力升树灯、华康、东瑞等外贸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服务贸易、市场采购等新业态,推介不少于50家货运公司与货柜公司协助企业解决出口运输困难,全额兑现促进企业出口信用保险等扶持政策,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粤贸全球、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等展会活动,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以更大力度、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对外开放。同时促进城乡商贸融合发展,强化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以万达商城、四馆一宫、华丰商贸中心为重点载体,打造集娱、购、吃为一体的东源新商圈,推动商圈提档升级。

蓝超委表示,在此基础上,东源县工商信局还将采取系列措施更大程度激发消费活力,充分挖掘东源丰富的文化、旅游、红色资源,大力推进商贸服务业与文旅、制造业、现代农业等深度融合,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同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等方式积极开展万绿河源等特色推介活动,开展“东源商品东源售”系列促消费活动,用好深河对口帮扶机制,积极搭建消费平台,促进东源更多优质农产品和商品走进大湾区、畅销粤港澳。推动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下乡入户和开展以旧换新,推出一批符合农民消费习惯的促消费活动,持续激发乡村消费潜力。

创新驱动推进科技创新能级跃升

“东源县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奋战‘科技创新赋能,加快打造创新驱动新标杆’,这为我们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蓝超委说,下一步,东源县工商信局将围绕建设创新型县目标,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持续深化科技创新改革赋能,加快构建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促进全县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蓝超委表示,东源县工商信局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提高自主创新实力,产出一批高水平原创成果。大力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树标提质行动,完善高企培育库,培育发展一批创新型企业,力争5年内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倍增、总数超100家,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0家以上、培育孵化30家以上中小型企业。同时力促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孵化链条,大力推动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创建国家级孵化器,支持企业与广工大、华农、广师大等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引进一批科技成果到全县孵化转化,加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通过科技信贷、成立科研基金等方式,促进更多金融活水支持企业创新,力争全年科技信贷资金达5000万元以上。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学习强国·学习之星”评选暨答题挑战赛举行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