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强筋壮骨”促进“广东技工”工程深入推进 河源工匠身怀绝技逐梦“诗和远方”
2016年,参加中国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的加工中心操作工(五轴)项目荣获优胜奖;2018年,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数控铣项目荣获三等奖……带着这些成绩,从河源技师学院模具制造专业毕业的王锦峰闯荡粤港澳大湾区如鱼得水,受到所在公司器重,工资也很可观。这是我市技能大军逐渐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
自2020年7月,我市启动“广东技工”工程以来,累计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以工代训、线上适岗等职业技能培训超过14.8万人次、发放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超过1.56亿元,专项资金发放完成比例在粤东西北排名第一,有效加强了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培训。
悉心学艺。
构建服务产业体系
“我市已初步构建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专业集群,可满足现代企业发展需求。”市人社局相关人士表示,全市现有职业院校(包括技工院校)16所,在校生44987人,这其中国家重点技工学校1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2所。全市职业院校围绕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机构和资源配置,逐步构建了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的专业集群,服务我市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我市还加快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格局。目前全市已搭建了由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河源技师学院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客家菜师傅人才培养校企联盟,大力推行“校企双制”“厂中校”“校中厂”的办学模式,与我市重点企业共建冠名班15个、“厂中校”3个、“校中企”11个、校外实训基地38个,深入开展新型学徒制培养。围绕我市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发展需求,我市职业院校普遍设置了模具制造、电子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服装制作与营销、烹饪、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修订了24种技工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扩大招生规模2200人以上,全市职业院校扩招烹饪和家政专业1200人。
良师铸匠魂
我市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积极提升实训实操硬件建设,“强筋壮骨”促进“广东技工”工程深入推进。全市技工院校注重实训实操硬件建设,积极争取省、市资金支持,逐步购置提升学校基础硬件设施。我市职业院校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1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5个。
有道是,名师出高徒。为提升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我市建立了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提升工程行动计划,落实职业院校教师全员轮训制度,将师德素养、工匠精神、信息技术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内容,河源技师学院等技工院校每年组织教师到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地区开展轮训,师资队伍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目前我市技工院校共有广东省技术能手7人。
人才评价激活力
技能人才评价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风向标”,也是技能人才配置的“定位器”。我市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出台《关于推进我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通知》,并紧密结合技工院校评价基础、人才聚集、师资雄厚等优势,率先在技工院校领域推进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要求全市技工院校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目前我市3所技工院校已备案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共涉及29个工种,可认定范围涵盖近万名学生。
除此之外,市人社局还加强对技工院校的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指导力度,积极与省相关部门对接沟通,加强实地考察评估,组织考评员、督导员培训。目前全市技工院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报考人数2454人,获证人数1207人。截至2021年底,我市已在省人社厅备案河源中光电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定级评价11338人。
产教融合拓新路
为拓展技能人才就业渠道,针对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市人社局还组织开展线上线下专场招聘活动,为技能人才和企业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坚持“招生即招工”订单式培养人才和“招工即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河源技师学院与15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包括广汽丰田、建设银行、美的、格力、海尔等世界500强企业,从源头为企业培养和输送技能人才,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同时,为缓解企业用工荒和招工难等问题,市人社局还组织技工院校积极对接企业,开展“助力企业发展,推进产教融合”金秋行动等系列活动,为卓翼科技、中兴通讯、西可等重点企业及时输送专业对口的实习生和毕业生,共输送超过1400人。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程子跞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