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苏家围的竹

作者:李新泉

在河源市境内的东江与久社河相汇之处,有一个绿竹环抱的村庄——“苏家围”。

走进苏家围,便走进了竹子的世界,河岸边,石径旁,院落里,阡陌间,所到之处都能欣赏到竹的倩影。

苏家围何以如此多竹?

这要从“苏家围”的历史背景说起。

相传,苏东坡的第七代孙苏天荣,在元朝元贞元年,赴任番禺教谕,途经义合镇,夜宿船上,梦见一老人指点他上岸观看一棵高大茂盛的紫苏树,并说此地山水清净,民风淳朴。苏天荣醒来,觉得紫苏与本姓有缘,于是下船登上江岸,果见一棵酷似梦境中的大榕树,而周围环境也与老人所说的那样:朗润清幽,轻尘不染。于是嘱咐后人在适当机会落户此地。苏天荣玄孙苏秀弘,在任东莞京山司巡检时,念及太祖嘱托,于明洪武十四年来到义合镇,购地造屋,屋成,携家眷定住这里,苏家围由此诞生。

众所周知,苏轼一生爱竹,他曾留下许多关于竹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不一而足。于是其后人便秉承了先祖苏东坡“爱竹”的情怀,在村里村外大规模地育笋植竹。这便是苏家围竹多的缘由。

苏家围的竹竹干亭亭玉立,上指云霄,即使偶有一两根被狂风吹倒,也能保持身姿的周正。这与竹根所处的地基有关,地势平坦,根系深浅均衡,竹身就不易歪斜。苏家围人种竹时,尤其注意到根基的平整。粗大的竹节,像是给竹体上扎了一道腰带,使竹身平添了几分威武雄壮的气派。这得益于苏家围人对竹的精心护养:勤修剪,剪除旁逸斜出的分杈;勤施肥,保持根部养分充足。竹色青绿,天下皆然,而苏家围的竹,则青得泛着光辉。同时,因竹节边缘常带白色的粉状物,看去,白的分明,青的耀眼,让人很容易想到“一青二白”这个成语。这深青的竹色,应该归功东江与久社河清流的滋润。

苏家围还积淀了一种“竹文化”。苏家围的祠堂上镌刻着大量与竹相关的诗文,除苏轼之外,还有清代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

苏家围人的生活与竹密切相关。他们用竹子制作各种器具,如竹椅、竹床、竹箱、竹筷、竹碗、竹梯、竹蒸笼、竹栅栏,但凡能用竹子制作的,绝不使用其他材质。最显眼的是久社河边的竹制水车,约两丈多高,转动起来,飞珠溅玉,很是壮观;迎亲石桥上的竹造栏杆,既有典雅之美,又有古朴之风。

苏家围人的种竹、刻竹和用竹,应该是用意良深的。

苏轼爱竹情深,也终生以竹自律。他的正直,他的气节,他的清廉,历朝历代均有口皆碑。其后裔苏家围人则以竹为载体,忠实地继承了苏门清正良善的家风。而从苏家围走出的官员也极少污吏贪官,大多清廉正派。

愿苏家围的竹,竹韵悠长,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上一篇:卖 瓜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