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客家人的柴火灶台

作者:叶德林

传统灶台的历史源远流长。

“泥嶐空,木嶐空,扁嘴鸭,胡须公。”这是一首客家谜语兼儿歌。谜底是四种物件:灶台、饭甑、锅铲、锅刷。

这里要说的是:客家人的传统柴火灶台。

客家人厨房里的灶台,大同小异,有灶头与灶尾之分。灶头,是灶的前部分,灶上面安一口老式大铁锅。灶尾是大铁锅的后面,并排各安有一口锅仔、一个铺罄(用生铁浇铸,有双条铁弯耳,跟现在的锑煲形状差不多)。锅仔与铺罄是充分利用灶内余火的温度来热水的。灶台的一角,也就是铺罄旁边,是沿着墙角用火砖砌成的烟囱,一直通到屋顶的檐下,再用瓷烟筒斜着指向天空。

灶台内是灶膛,灶膛前是凸字形的灶门。灶门下是一口跟灶台一样宽、用砖头砌界的灶炉盆,以防备从灶膛滚落出来的火灰、火炭引起火烛。灶炉盆的角落放有烧火、出灰的工具:小木耙子、拨火棍、火钳、吹火筒。

灶炉盆的前方是灶盆脚,是烧火者放脚的地方。

灶盆脚的前面,是草角,草角有后墙和护墙,用来摆放、归拢柴草,不让里面的草把歪七倒八。草角有一块长条木板,谓草角方,供烧火者坐着烧火。

客家人的灶,跟火烛有严格的隔绝,每当完成烧火任务后,必须严格执行家庭规则:将灶膛内的余火用灰遮住,再清理干净灶盆脚,不留易燃的垃圾。因此,灶台是绝对安全的。

客家人要打新灶,事关“红红火火”“老小平安”“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非常讲究,开工必须择良辰吉日。

客家人对“灶神爷”是恭敬的。乡村有许多有关灶台的有趣传说。其中据说灶台会“欢笑”:烧火过程中,当火焰发出哗哗哗的欢笑时,预示中午必有客人光临。客家人每年除夕在大门房门贴春联、贴利是时,并未忘记在灶台的墙壁上贴上红纸对联。

灶,必须用到柴草。故客家人多选择山清水秀、柴近水便的地方建造新宅,安家落户。

在家乡,砍柴是男人的活,劳动工具是斧头、柴刀、竹制柴络,还有扁担。割草则由女人包揽,割草工具是镰刀、长竹草担杆、草索钩。除了割路箕草外,还要看山取草。只要可以当作燃料的野树枝杂草,都在割之范畴,枯杉、枯茶、枯松、枯枝,也不例外,每个家庭的主妇,每年从山上所割回的柴草,是以几十、几百担的数字来统计的。

客家妇女天亮的头件事,就是清洁灶台,先将畚箕口对准灶门,再用小木耙子往灶膛下耙草木灰,然后将草木灰倒入灰屋,当作庄稼的肥料。接着刷锅、洗碗筷。

灶膛内火焰的中心点正好对着大铁锅的底端(即锅头督)。孩童时,我常在周末和假日帮忙烧火。早上,妈妈将薯丝夹心饭装入饭甑后,就叫我烧火,因为妈妈还要到菜园里摘菜浇菜。火钳多用于夹柴,火吹筒用于吹旺行将熄灭的火灰或火炭,拨火棍用于拨开灶膛的火灰,留出空心,利于燃烧。对于小孩子来说,烧火也是“苦差事”,主要是时间较长。坐在草角方,均匀地取柴草,一把接一把、连续不断地往灶膛里添草。蒸熟一甑饭,即看到饭甑盖冒出水珠为止,至少要二十分钟。烧火时,最怕草把里夹杂有杉针,一不小心手就被刺得生痛。

冬天烧火是一种享受,可以边烧火边取暖,农村好多老阿婆都负责烧火。夏天烧火,是“遭罪”,热得汗流浃背。稍长大后,下午从学校里放学一回到家,我就要挑水、烧火煲水供家人洗澡。

民以食为天。灶台不仅供客家人的一日三餐五谷杂粮饮食,供过年过节的杀猪,宰鸡、鱼等食物和年料的制作,供婚寿喜筵、迎亲接客等酒席美食制作外,还要为饲养生猪煮制饲料。以前客家人喂猪,多用番薯藤。要将番薯藤煮烂,需用柴火。客家人多在夜间煮番薯藤。用柴火将水煮沸后,架上几块柴便离开了。待次日一早,番薯藤便煮熟了。

客家人还充分利用灶膛内火炭、火灰的余温,或给娃娃煲罂公粥,或用瓦罂煲猪蹄。用瓦罂煲出来的粥或猪蹄分外香,特别好吃。在制茶的人家,则利用夜晚在灶台锅里炒茶,在竹插里擦茶。

每一天的朝朝暮暮,乡村中家家户户烟囱飘出来的缕缕炊烟,与晨雾、晚霞、农舍、水田浑成一体,构成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精彩油画,极富诗情画意。

现如今,煤气炉替代了传统灶台。随着乡村破旧老房屋、老厨房的拆除,沿用了几千年的传统灶台已经很难见到了。然而,只要有机会相聚,老一辈的客家人还会怀念、絮叨那远去了的传统灶台、那逝去了的人间烟火、那成为过去的快乐人家、那成为了记忆的乡愁。

 






上一篇:舌尖上的暑假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