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老屋
作者:王斐平
巍巍九连山横跨粤赣两省,延绵起伏的山脉下有数十个小镇,其中有一个小镇叫热水镇。镇上有一条穿流南北村庄的河,在南湖村河段常年有温泉冒出而得名热水,村庄的房屋依山傍水,错落有致。
老家的房子是祖辈留下来的土墙青瓦房,久远的有几百年房龄,近点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的。房龄最久的是老祠堂,祠堂是一个宗族的最早定居点,祖宗选择在这开荒落脚定居后,安居乐业,生息繁衍。随着宗族人口的扩增,围绕宗祠四周的房子也不断扩建,形成客家人特有的围屋。
翻阅族谱,宗祠至今有几百年历史,祖祖辈辈都曾经在这老屋生活过,乡亲们遵循乡规民约,左邻右里和睦相处。以祠堂为中心而扩建的围屋算是一个同姓宗族单位,这是客家人以宗族群聚的习惯,整个老屋算起来也就是八九十间房间,三四十户,人口近两百人,鼎盛时期每间房子都发挥着作用,多数是用来住人,偏远点的或破旧点的房子用来住牲畜。人口多、住房紧张应该是当年农村的普遍现象,一口之家少的四五口人,多的则有十几口,每家每户基本只有几间房,大家庭在孩子结婚前,兄弟姐妹一般都是挤在一起住。
我生于斯长于斯,在老屋生活了二十多年,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成长的回忆。那时的老屋,一天到晚都是热热闹闹的,天蒙蒙亮,甚至更早天还没亮,勤劳的乡亲就早起了,有挑水的,有烧火做饭的,有喂禽畜的。早晨最热闹的是村头的那条水圳,水圳是用麻石条铺成,长七八米,宽两米左右,上段村民用来挑水洗菜,中间段用来洗衣服,下段用来洗一些农具之类。那时农村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生活用水都要从水圳挑回去。早晨的水清凉透彻,乡亲们都选择在早晨把家里的水缸挑满水,通往水圳的那条石阶路,总是湿漉漉的,水圳边聚满了挑水的、洗菜的、洗衣服的村民,这里也是妇女们聊家常的好场所。晒谷场上、屋背后的小树林是孩子们玩耍的好场所,早晨或放学后整个老屋的小孩聚在一起,玩跳六格的、跳橡皮筋的、捉迷藏的、爬树掏鸟窝的……直到各自的家长叫唤吃饭才散去。晚饭后,老屋也没有安静下来,老人们在门楼口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聊天,小孩在月光下戏耍,忙碌一天的中青年围着黑白电视机欣赏着电视剧。
那时农村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都是过着自给自足的简朴生活,简单而纯粹。时代变迁,城市化的推进也加快了农村人口的减少,近十年来农村常住人口下降明显,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成了空壳村。现在老屋都没人住了,整个老屋荒无人烟,被遗弃的老屋也在记忆中渐渐远去。而空旷、静谧的老屋像慈祥的老母亲,在静静地等候游子的归来。
多么怀念在老屋生活的时光,多么想让老屋重新焕发青春的光彩。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